28365-365打不开

首页 > 试点示范工作
创新制度 搭建平台 培育经贸新动能——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经贸流通领域培育发展新动能经验介绍
 培育经贸流通领域发展新动能专题经验交流材料之一

   

   【编者按培育发展新动能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贸流通领域工作的关键着力点,很多地方发展改革委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为更好地培育经贸流通领域发展新动能,推动该项工作取得更大实效,我们将陆续刊发上海市等地区的经验材料,供各地学习借鉴。

 

创新制度 搭建平台 培育经贸新动能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经贸流通领域培育发展新动能经验介绍

 

近年来,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将培育发展新动能作为经贸流通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聚焦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现代物流业升级提质、跨境电商创新发展等重点领域,通过改革监管制度、打造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载体、创新工作机制等方式,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为重点,培育贸易主体新能级

(一)主要做法

1. 率先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对标高标准贸易便利化水平,率先探索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按照“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的模式,以电子口岸平台为依托,构建了货物进出口运输工具贸易许可与资质支付结算等9大功能板块,实现口岸通关的申报、查验、支付、放行、提离、运抵等各业务环节全覆盖,还纳入出口退税以及商务、农业、环保等类别的贸易许可办理,在跨部门、跨业务领域的单一集成系统和数据标准等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

2. 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为适应企业国际国内物流业务统一运作需要,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开展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试点,允许非保税货物进入自贸试验区储存,与保税货物一同集拼、分拨、管理和配送,实时掌控、动态核查货物进、出、转、存情况。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物流类企业已经全面开展试点,商品类型从食品拓展至汽车零配件、有色金属、消费品、制造业原料、生物制剂等多种类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已推广至松江、闵行等区。

(二)主要成效

1. 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大幅提高了企业办事和政府监管效率,企业申报数据项在船舶申报环节缩减三分之二在货物申报环节缩减三分之一

2. 助力亚太分拨中心高效运作。通过实施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企业可以灵活整合不同状态货物,明显降低了运营成本。据第三方评估,参与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企业的物流仓储成本下降了50%以上,极大便利了亚太分拨中心等运作。以斯凯孚公司为例,通过实施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等便利化措施,将原需分别通过香港和新加坡运作的贸易与物流功能转移至上海,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了集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东北亚分拨中心。

3. 促进高能级贸易主体集聚。贸易监管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更有效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运作,推动了一批企业向集物流分拨、贸易结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能级贸易主体转变。

二、以大平台建设为抓手,培育物流发展新模式

(一)主要做法

1. 制定产业规划,统筹物流大格局。把物流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十三五”市级专项规划,将改革创新作为“十三五”物流业发展主线。在线下实体平台建设方面,规划“五大物流园区+四类专业物流基地+三级城配网络”的格局;在线上平台建设方面,将大力发展“互联网+”物流平台经济作为创新引领发展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推动上海物流业向高增值、高效率、低消耗转变。

2. 聚焦重点领域和项目,建设物流平台载体。一是建设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成为全国首批示范物流园区,园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支持洋山保税港区(陆域)申报第二批示范物流园区。二是鼓励利用存量工业用地发展物流服务。推动传化物流通过对传统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建设公路港,整合、规范、提升传统公路货运物流业态。三是支持“互联网+”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利用本市服务业引导资金、电子商务“双推”工程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等支持一批土地占用少、资源配置效率高、增值服务能力强的物流与供应链平台做大做强。

(二)主要成效

1. 园区发展效应明显。以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为例,累计引进中外物流、贸易类企业超过百家,国际20位的跨国物流企业半数以上进驻园区。近两年园区年进出货值保持在800亿美元左右,年关税突破200亿人民币,年实际外贸进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园区各项指标在全国同类物流园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2. 涌现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互联网+”物流企业。例如,卡行天下以公路枢纽港为基础实现公路运输集约化整合,在全国已建立59个物流枢纽中心,6052个加盟网点,覆盖26个省份;物流汇搭建面向中小物流企业的集成化服务平台,有效帮助中小物流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运营能级,实体会员数已超6000家,业务范围辐射江苏、浙江、湖南、河南、新疆等省份;爱姆意供应链从传统五金贸易公司转型打造365me电商平台,提VMI(供应商管理库存)、JIT(零库存生产)、供应链融资增值服务;欧冶云商打造大宗商品供应链平台,集资讯、交易结算、物流仓储、加工配送、投融资、技术与产业特色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实现钢铁生产企业、钢铁贸易公司、物流加工服务商、钢材用户等多方主体共生共赢生态圈。

三、以跨境电商为突破口,培育贸易领域新增长点

(一)主要做法

1. 建设市级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上海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交换和综合管理服务窗口,为跨境电商相关经营者提供免费的准入、通关、外汇支付等公共服务,同时实现各部门监管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有力推动了跨境电商业务模式和监管模式创新发展

2. 完善跨境电商政策支持体系。出台了由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本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12主要任务,涵盖培育产业链、创新政策和监管体系、营造生态环境等内容。发布《中国(上海)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实现双向四通道的目标和五大主要任务。

3. 建立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由发改、商务、海关、商检、外管等15个部门组成的市级跨境电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建立了跨部门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明确分工、形成合力,积极推进管理和服务创新。

(二)主要成效

1. 跨境电商业务规模快速增长。 2016年上海关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交易额同比增长6倍,20171-11月同比增长143%,增幅保持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已对接企业1179家,其中电商平台1056家,支付企业34家,物流企业89家。

2. 培育了一批跨境电商新模式代表性企业。知名出口平台企业eBayWish等,年交易额持续保持全国领先;进口平台代表性企业洋码头、小红书等,业务快速增长。跨境直购、顾问式导购、经验分享社区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3. 跨境电商产业链日趋完善。跨境支付业务发展迅猛,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强大的支付支持;物流网络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特殊监管区域及两大机场建成超10万平方米的专用监管仓储设施;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创新发展,为跨境电商提供融资、报关、退税、物流与仓储管理等服务。

下一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按照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工作要求,深入推动经贸流通领域的制度、模式、业态、技术创新发展,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建设机遇,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物流降本增效,优化跨境电商发展环境,力争培育发展新动能取得更大实效,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转换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