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65-365打不开

首页 > 试点示范工作
重庆市推进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阶段性工作总结
     2016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重庆被确定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城市试点方案》(渝府办发〔2016192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市政府相关要求,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重点从城市物流、国际物流、多式联运发展三个方面开拓创新,务求实效,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全市物流业发展总体向好

全市物流业增加值2016年为116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6%。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16.1%,比十二五初期的19%降低了2.9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货运量达到10.8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15万标箱。

(一)城市物流体系创新

1. 优化城市物流空间布局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启动并编制完成市域物流空间布局体系。在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指导下,结合重庆市物流发展基础和布局条件,形成两环五带物流空间布局,构建“3+12+N”市域物流园区网络体系。

推进建设配送网络建设,建成团结村市场物流分拨中心、西部涉农物流分拨中心、白市驿汽摩配件物流分拨中心等200余万㎡,建设公共配送中心100余万㎡,建成城市电商物流末端公共取送点1208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5900余个。

2. 建立完善城市配送政策体系。市交委出台《关于开展主城区城市配送示范运输企业申报及认定工作的通知》,为提升城市配送形象,打造优良的城市配送品牌,委托专业团队,设计城市配送外观标识,发布《重庆市城市配送车辆车身外观形象标准》,城市配送政策体系构架基本形成。

3. 开展城市配送示范企业和示范车辆评审。通过专家评审,量化计分,按照排名顺序推荐示范企业及投放车辆数。确定8家城市配送示范企业,发展示范车辆600台。主要服务于主城区各大商超、网点、餐饮门店等,对家电、乳制品、日用品等生产生活物资进行配送。示范车辆统一技术标准,均为不超过6米(冷藏车不超过9米)的厢式货车或封闭式货车;统一外观标识,传递着绿色环保、高效畅通、方便快捷的城市配送发展理念,成为城市配送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 协调落实城市配送车辆优惠通行政策。建立城市配送发展车辆数额及办理通行证的函商机制,按照程序为示范车辆发放绿色通行证,落实示范车辆优惠通行政策,确定城市配送示范车辆的通行区域和时段。便利通行政策为城市配送的高效便捷提供坚实保障,创造了城市配送良好的发展环境。

5. 加强城市配送安全服务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城市配送企业和车辆的示范效应,打造良好的城市配送服务品牌。在扶持示范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做好规范运营服务、保障配送安全工作。督促企业通过GPS平台,实现企业对配送车辆的组织调度和运行监控;借助安全服务质量考核等方式加强对城市配送企业的管理监督,发现车辆不规范经营行为,及时联系企业予以纠正。

(二)国际物流创新

1. 完善国际物流平台。结合中国(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启动国际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建设。江津综保区获批,重庆南彭公路物流保税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行。利用三个三合一平台优势,不断提升重庆口岸与国际物流综合竞争力,发挥保税物流功能与分拨集散能力,为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和保税贸易提供物流保障。

2. 创新通关通检体制机制。形成内陆唯一的铁空水3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空水铁3个国家一类口岸+3个保税区的三个三合一内陆开放平台。初步实现通关一体化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重庆口岸成功纳入安智贸体系协议,重庆海关与上海海关等直属海关签署了转关监管、区域联动和区域一体化通关等一系列通关合作协议。重庆检验检疫局与上海等沿海沿边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签订直通放行合作协议,实现重庆货物在国内主要口岸区域直通放行

3. 开辟国际物流新通道。依托团结村铁路口岸,拓展中欧(重庆)国际铁路联运、渝深铁海联运,不断扩大适载货源种类和辐射范围。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国际网络,发展陆空联运、铁空联运,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增开至迪拜、伦敦、东京、奥克兰等国际客货运航线14条。促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持续培育五定快班轮,推进发展江海联运、水水中转、铁水联运。推进南向大通道建设,成功开行经广西凭祥口岸至越南河内、胡志明市的公路班车并实现常态化运行,为重庆造进入东盟市场开辟了新的物流通道。

4. 推进国际物流合作。重庆与新加坡围绕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主题,以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为重点合作领域,推动双方共同发展。目前,中新双方已启动运行联合协调理事会、联合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实施委员会三级合作机制,成立了专责工作部门,实现高层工作对接机制常态化。建立“11+7”政策创新体系,正逐一细化落地。参加汉诺威国际物流展并赴荷兰开展合作洽谈,推动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与鹿特丹港、丹马士物流合作,积极推进中欧(重庆)国际铁路联运线路延伸和西部物流园丹马士多式联运运营中心设立。

(三)多式联运创新

1.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干线网络逐步完善。2016年,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231公里,形成一枢纽九干线网络格局。在建铁路里程近1000公里。开通了中欧(重庆)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和渝深快线等,出口通道更加畅通。公路支撑服务能力全面提升。2016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18公里,基本形成三环十一射高速公路网络,省际出口增至13个,路网车流量年均增长22%,全面实现“4小时重庆的目标。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初具雏形。全市航道总里程达到4451公里,形成一干两支、干支联动的叶脉状内河航道网络,以及“4+9”港口体系,内河最大的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港果园港建成投用。机场布局和航线网络不断完善。十二五末,建成一大两小民用机场,具备通达欧美、东盟、日韩和港台等国际和地区空中货运航线17条,跨入全国九大、世界70强机场行列。

2. 推动多式联运平台建设。积极推动集两种以上交通方式、口岸、保税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物流枢纽建设。依托进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已实现果园港、珞璜港等港口铁公水联运发展,进一步促进重庆交通便捷化发展。加快推进主城区铁路枢纽东环线建成,进一步助推果园港-寸滩港物流园、重庆机场航空物流园与西部现代物流园等口岸型物流枢纽的整合积聚,带动南彭贸易物流基地、东站物流园等物流节点的联动快速发展。

3. 创新运营组织模式。重庆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深入探索一体化经营模式,构建了铁路、水运和公路末端配送紧密衔接的全程组织链条。

一是渝深铁海联运先行先试效果明显。2010年,开通了渝深集装箱五定班列,提升了重庆至深圳的出行效率,促使海铁联运业务快速发展,增强了深圳与重庆的进出口贸易往来。二是中欧(重庆)国际铁路联运示范意义深远。重庆与通道沿线途经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六个国家共同创新运营组织,完成了通关一卡通、开行五定班列、统一运输单证、加大货源组织,实现班列常态化开行,平均运行时间达到12天,较江海联运单程缩时20天以上,增强了运行时效,提升了重庆参与国际物流合作的能力。2016年中欧(重庆)多式联运项目纳入国家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三是长江水陆甩挂运输取得显著作用。依托重庆郭家沱滚装码头,2013年起实施长江水陆甩挂运输工作,并被交通运输部列为试点工程。水陆滚装甩挂运输由车辆、船舶、码头、仓储、配送等多个环节无缝衔接组成,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提高大型货车安全运行、减少碳排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面临的困难

(一)关于提升对外物流通道能力

一是普速铁路货运能力释放不足。目前重庆境内仅有成渝万高铁贯通运行,我市至东向、南向、北向的铁路仍主要依托襄渝铁路、川黔铁路、渝怀铁路等繁忙干线铁路,普通货运能力释放较弱。二是长江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三峡船闸已连续6年超过设计能力运行。三是高速公路省际出口通道需进一步完善。四是航线网络仍需完善。   

(二)关于从国家层面推动多式联运发展

目前多式联运联运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货物需进行多次换装,从而增加额外作业环节,提高等待成本。联运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无法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等问题在多式联运发展中问题明显。

(三)关于完善营改增税收政策

营改增以后,由于增值税税率高、抵扣范围小,加上末端个体化开不出合格票据,部分物流企业税负不降反增。

(四)关于完善管理体制,统筹支持政策

物流涉及部门多、领域多,都有各自的支持物流发展的政策,但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