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点工作阶段性进展情况
(一)试点工作组织开展情况
1. 省市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确定郑州作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后,省、市政府高度重视,形成省市共建、上下联动、综合协调,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省发改委对我市试点工作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指导,市长及主管市长多次听取汇报并作出具体指示。
2. 成立领导小组。加大试点工作统筹协调力度,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24个相关市直局、委、办和15个县(市、区)、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确保试点工作的有效推进。
3. 建立工作台账。根据《郑州市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台账,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单位、任务内容,要求各责任单位组织精干力量,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为任务落实提供了保障。
4. 建立议事制度。建立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主要研究解决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召开季度例会,做好工作督导,确保工作进度,促进各成员单位相互学习、借鉴经验,提升工作水平。
5. 加强跟踪问效。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根据工作台账,对各成员单位任务落实情况开展定期检查,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
6. 加大财政支持。市财政设立物流业专项引导资金,用于现代物流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创新、物流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
7. 加强宣传引导。对试点意义、重点任务在地方各类媒体上及时宣传报道,为试点工作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试点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物流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根据城市试点工作主要任务,结合我市区位、交通、产业和市场优势,围绕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这一工作主线,以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陆港集装箱物流中心、全球网购商品集输分拨中心和全国重要快递物流中心为目标,强化国际物流、区域分拨、本地配送功能,加快完善以航空港、国际陆港为龙头的国际物流集疏运体系,加强物流资源的集聚、整合和优化,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和集装箱运输,不断放大中欧货运班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开放品牌效应,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枢纽和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先行区,努力把郑州建成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内陆国际物流中心。2016年,我市物流业保持平稳运行,快递、航空物流保持较快增长。货运量2.2亿吨,货运周转量686.4亿吨公里,分别增长4.0%和6.1%。郑州机场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45.7万吨,同比增长13.23%。快递业务量4.24亿件,快递业务收入51.8亿元,分别增长46.48%和37.43%。
二、创新经验做法
(一)打造双向开放国际物流枢纽
1. 创新构建航空物流产业生态系统。一是完善航空港基础设施建设。港区累计建成通车道路303公里,建成桥梁35座。积极开辟航线,建设“1+N”(1天+N小时)直达全球的航空物流网络,2016年,运营的货运航空公司有21家,通航城市37个,每周计划航班104个,其中,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达到22.75万吨,占货邮总量的60.23%,开通卡车航班城市约50个,开通国际货运航线36条。力争完成2017年机场货邮吞吐量50万吨的目标。二是创新运输组织方式。开展卡车航班、高铁货运等多式联运业务,扩大郑州航空港货运辐射范围,面向周边六省城市构建24小时航空快件集散网。郑州机场进入“双跑道+双候机楼+双铁”的“三双”时代,实现了“机公铁”无缝衔接。郑州高铁南站开工建设,郑万、郑合和郑济、郑太高铁加快建设,“米”字型高铁大格局基本形成。三是力推保税服务创新。积极探索新兴业态与保税服务的结合,2016年,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3161.2亿元,同比增长1.9%,在全国综合保税区中位列第一,占河南省进出口总值的67.1%。企业货物报关前就可以进区,也可以多批货物一次报关,不用重复向海关备案,简化了通关程序,进出境货物通关效率提升70%以上,国内货物进出综保区最快只需9分钟。
2. 创新建设国际陆港物流中心。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郑州国际陆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75亿元(含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区域绿化、各类口岸建设)。区域内完成道路建设4.42公里,水、气、电、暖和通信管网基本铺设完毕,已开通公交线路,地铁3号线正在建设。郑州国际陆港区域内主干线道路已基本完工,区域周边重点出入口互通互连工程建设正有序推进。医药物流园、医疗器械物流园顺利开工,冷链物流园、保税物流园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及快递物流园、时尚物流园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二是推进郑州国际陆港第二节点建设。国际陆港第二节点位于上街、荥阳交界地区,总规划面积15.3平方公里,年设计运能260万TEU(国际标准箱)。我市正在抓紧编制郑州国际陆港第二节点核心区城市设计及控规导则,第二节点是经开区陆港第一节点的延伸,与第一节点集装箱物流港要素共享、错位发展,实现两港一体。目前郑州国际陆港第二节点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心项目一期,占地3万多平方米,已投入运营,年运能已达50万吨,2016年共开行11班,2017年1-11月已稳定开行411班。三是实现中欧班列(郑州)高频开行。2016年10月8日颁布的《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郑州市被列为43个铁路枢纽节点之一、国内12个主要货源节点之一、国内中欧班列邮件运输线路5个始发站之一,成为中欧班列东、中、西三条规划主干道的核心班列品牌。中欧班列(郑州)实现高频往返均衡开行,综合竞争力在中欧班列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是全国23家开行班列中唯一实现双通道(阿拉山口西通道、二连浩特中通道)、双向常态运行的班列,自2013年7月18日开行首班以来,截至2017年11月11日,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918班,去程542班、回程376班,货重45.61万吨、货值47.60亿美元。境内境外双枢纽和沿途多点集疏格局形成,“东联西进”覆盖辐射范围持续扩大,载货量、境内集货辐射地域、境外分拨范围均居中欧班列前列,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22个国家112个城市,并拓展了“中欧班列(郑州)+多式联运”、“中欧班列(郑州)+国际贸易”、“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商”、“中欧班列(郑州)+冷链物流”、“中欧班列(郑州)+特色口岸”等独有的运营模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上最活跃的铁路物流载体和陆上贸易通道。全面实施“运贸一体化”发展战略,创新开展过境中转业务,拓展国际贸易、冷链物流等业务。创新“互联网+”模式,推动“郑欧商城”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展销体验中心正式运营,引进50余家企业入驻,实现了“线上+线下”运贸一体化,2016年全年“郑欧商城”线上线下销售额超过1000万。中欧班列(郑州)与俄铁、德铁等境外铁路公司直接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自主操作境内外组货、报关报检、选择物流承运商和境外物流分拨商”的班列。
(二)构建“四港联动”多式联运体系
1. 建立“四港联动”多式联运发展机制。一是围绕“四港一体”,建立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出台《郑州市“多式联运、四港一体”工作实施方案》,做好多式联运产业集群的培育,以航空港区、经开区为主体与省机场集团共同建立联合招商机制,加快促进多式联运偏好型产业和大型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的引进,鼓励期货、金融保险企业、互联网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的企业围绕多式联运配套集聚发展。二是推进航空、铁路、公路、口岸等设施场站对接和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关、检、汇、税等单位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的政务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探索四港对外合作机制,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的沟通合作,鼓励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等在股权、融资、经营等方面探索合作机制,走出去控股、参股经营境内外的机场、港口、内陆港等物流场站设施和货运航空公司,提升郑州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四是设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专项投资基金,用于支持重大口岸项目发展、四港联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多式联运产业培育,鼓励社会多元化资本积极参与。
2. 创新多式联运业务模式。郑州市以空港、陆港为核心,在多港、多区、多模式发展多式联运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加快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促进“空铁公海”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多式联运在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一是推动空运进出境航班与卡车内陆运输相结合,实现点对点空中运输方式的延伸。二是推进邮政与航空货运、中欧班列(郑州)的结合,将郑州建成继全国第五国际邮件转运口岸,集中周边省份符合直封直航条件的国际邮件从郑州进、出、转。三是创新空铁联运产品,形成“空进陆出”和“陆进空出”全程物流解决方案。四是以中欧班列(郑州)和郑州至港口的海铁联运五定班列为载体,东联国内主要海港,西通中亚、欧洲,构建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各主要经济体的海铁联运网络。五是推动“跨境电子商务+航空货运”模式,建立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直通全球的快速通道。
3. 建立多式联运便利化通关模式。积极推动“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关检合作、联检部门“三互”(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等工作。一是推进通关一体化和通关便利化改革。企业通过“通关一体化”可节约清关时间2.5天,降低运输成本约25%;推行7*24小时通关服务和预约通关服;推行无纸化通关,为符合要求的企业提供便利通关;创新卡车航班监管,郑州海关与北京、天津、青岛等9个海关签署了“卡车航班”协议;推行“港仓内移”监管模式,为企业节约了40%的物流成本;落实“双随机”查验改革,提高通关效率。口岸作业区实现区港联动,已分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监管制度创新12项和8项,又获批选择性征税和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两项试点政策,内陆开放平台地位进一步提升。二是由省口岸办牵头,已经完成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建设的相关宣讲,并不断完善相关模块功能,力争在2017年年底实现全省口岸全覆盖。三是推进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建设和功能拓展。在推进郑州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建设基础上,着力完善多式联运监管功能。
通过以上措施,郑州市初步实现了平台和枢纽连接下的多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多式联运通关效率显著提高,并带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中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郑州)“一干三支”铁海公多式联运项目获批第一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三)着力提升口岸功能
以铁路一类口岸和航空一类口岸为依托,积极谋划筹建新的功能性口岸,同时,全力推进已获批口岸的建设和运营工作。目前,进口水果指定口岸、进口冰鲜水产品口岸、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澳洲活牛进口口岸投入运营,邮政转运口岸正式开展业务,食用水生物口岸已通过国家验收并先行开展业务,进口粮食指定口岸已获批并开工建设,同时筹备申建药品口岸、植物种苗口岸等口岸,全市口岸功能日趋完善,成为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城市,口岸经济平台初具雏形。河南电子口岸投入运行,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检验、一次放行”,实现了对全省特殊监管区的统一领导及省内通关流程全覆盖,通关体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口岸作业区使郑州新郑综保区在具备保税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口岸功能,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备货模式和一般模式可以同时开展,内陆公路口岸与航空铁路的联运效果逐步发挥。
(四)推动跨境电商物流发展
1. 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策与规划的引导作用,出台《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行动计划(2016-2018)》文件,提出以建设“三中心一高地”为总体目标,以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三平台七体系”为主要任务,以跨境电商项目推进为发展引擎,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思路,构建“一核两区多园”产业总体布局,在制度、监管、机制、服务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 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我市以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叠加海关、国检等信息化监管服务功能,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平台已实现海关、国检、公安、银行等4个监管服务部门的互联互通,秒通关设计能力达到500单,通关速度由原来的每秒2—3单提升到每秒100单。
3. 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互联网+监管流程重塑”的监管通关新模式;在全国首创“电子商务+保税中心+行邮监管”的商业模式(海关监管代码1210);同时,发展“出口基地+仓配中心+国际物流”模式和“示范物流园区+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探索在航空港实验区、经开区开展“跨境电商出口退税资金池”试点,缓解跨境电商企业出口退税难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郑州市初步实现了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推动了“互联网+”高效物流与电子商务物流产业集群化发展。2016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约52.66亿美元,约占全省47%,其中出口超过42.65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口超过10亿美元;河南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进出口8290.3万单,交易额64亿元,同比增长64.9%,其中出口大幅度增长,实现2938.08万单,同比增长488%。航空港实验区跨境电商进出口209.14万票,货值2.7亿元,同比增长163.7%。
(五)建立规范化的营商环境和管理体制
1. 加强物流领域监管。一是深化管理改革。深化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省级、市级建设领导小组和实验区管委会两级三层管理体制改革,两级即省级负责宏观指导规划、决策管理、协调服务及与国家机关联络沟通;郑州市负责组织领导、具体实施、督促落实。三层分别为省航空港实验区领导小组、郑州市航空港实验区领导小组、航空港实验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优化机构职能配置,完善多部门联动,创新运作模式,探索推行功能区托管模式,建立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机制,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深化投资项目管理方式改革。二是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改造升级郑州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探索建立涵盖税收、社保、质监、安监、司法等领域的全市统一市场主体综合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市信用办、市文明办联合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建委、市中级人民法院等部门,在地方主流媒体常态化发布“红黑榜”。
2. 优化政府服务职能。一是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开展以行政权责清单为重点的“五单一网”制度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上下左右层级之间的权力边界,依法将7478项事项列入权责清单,累计下放121项,不列入清单1613项。二是建成并开通政务服务网。市县两级政府门户网、政府服务网、信息公开网顺利融合,实现了“一网打通上下四级、一网覆盖五张清单、一网集合六大功能”,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效能监察、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实现一个平台运行。
3. 创新市场建设模式。一是建立科学有序的市场外迁工作机制。制定《十三五市场发展规划》和《大围合区域市场外迁工作实施意见》,对外迁市场和承接地建设实行“一场一案”和“一企一策”的分类指导。二是形成高效衔接的“商贸+物流”网络体系。推动批发市场外迁与物流基地联合并建、紧密对接,家居、服装、汽配等重点市场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引入及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提高市场服务等级与商品集散效率。三是加快市场换挡升级。通过资源整合与业态更新,推动新建市场换挡升级,成为集时尚创意、产品发布、总部办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旗舰型、现代化商贸中心。
(六)构建区域物流服务网络
1. 推进大型物流企业开展跨省域联盟。依托郑州本土骨干企业河南长通物流,联合山东、安徽、湖北、河北、山西、陕西等7省重点物流企业成立跨省域物流企业联盟——“中中物流联盟”,探索建立战略型、开放型、伙伴型的区域物流联盟体,实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联盟现有以郑州为中心,12小时直达,半径为500公里区域县的物流配送服务,以及以郑州为中心,以10省省会为中转配送节点,服务半径1000公里、36小时直达所辖县城的物流配送服务,年货物吞吐量可达1600万吨,固定会员数30多万家,中原经济区和邻区省域龙头物流企业实现了近1000条干线运输。
2. 提高运输效率。通过强强联合,努力提升区域间甩挂运输、分拨中转、落地配送、信息共享的资源配置效率,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物流解决方案。联盟成立运作以来,在联盟体系内的省域外运作成本平均下降30%,平均效益提升20%,平均货量规模提升40%,联盟企业统筹使用干线运输车辆,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和新能源车辆的应用,通过推行甩挂运输,各联盟企业合作区域空驶率下降24%,实现了降本增效、做到节能减排。
(七)打造“双核”支撑的城市共同配送发展机制
1. 建立城市共同配送长效工作机制。以打造“城市共同配送联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两个核心系统为支撑,强力推动物流资源有机整合和共同利用,对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问题开展了积极探索。依托城市共同配送工作领导小组和“郑州城市共同配送联盟”,做好城市共同配送规划推进、政策制定、重大问题和项目的协调与推进。
2. 建立面向城市配送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建设标准、监管标准、信息标准,通过招标或试点项目,委托企业开发、建设和运营。设立了1个基于物联网的集公众服务、配送资源配置、配送运营、物流功能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城市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了3个支持农产品、药品、冷链行业大型龙头企业服务于行业配送的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
3. 改造升级城市配送网络。以城市现有配送中心和市域道路网为依托,面向城市自身范围内的重要产业基地、商品集散地、城市消费功能区,以“重点商贸物流园区或物流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点”三级配送网络体系为支撑,支持网络改造或升级,推动配送共同化与协同创新。目前,郑州已形成以陆港物流为分拨中心,宇鑫物流、长通物流等为末端网点完整的三级配送网络,可共同利用仓储面积达到126万平方米,市区配送中心45个,区域配送终端224个,市内配送车辆1502辆。建立了300-500个标准化、规范化配送服务终端网点;形成了20余家具有实质性合作关系企业构成的城市配送联盟体。
(八)加快企业物流标准化建设
1. 制定标准创先城市联盟标准。郑州市与上海、青岛、成都、厦门等首批标准创先联盟城市共同制定了《食品冷链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管理规范》、《豆制品塑料周转筐》、《智能储物柜系统》等城市联盟标准,引导企业推广应用。
2. 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依托城市共同配送体系,推进“六化”:商贸物流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点面结合、逐步推进”的原则,以标准托盘(1200×1000mm)及其循环共用为切入点,带动上下游物流设施设备和包装标准化水平提升;以快消品、农副产品、药品、电商等领域为重点,带动物流服务标准化水平提升;以物联网应用、信息平台为主线,带动物流信息化水平提升,促进构建标准化的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形成标准托盘与物流包装联动、地区之间互动联动的局面。
3. 加强智慧物流标准研制。与郑州银行、华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智慧物流大数据等标准研制,分别开展《物流金融技术》、《智能包装物》标准研制。
4. 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结合全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在重点物流企业、省级以上示范物流园区开展了服务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在河南机场建设集团开展了国家级运输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选取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德邦物流等6家物流企业开展了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九)积极发展绿色物流
1. 积极发展绿色仓储和绿色运输工具。再生资源体系各环节仓储,均采用环保、绿色、节能材料建设,分拣中心厂房、仓库建设采用透明板材封顶,提高采光率,降低能源消耗。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运输车辆,推行封闭式电动三轮车进行回收,纳入体系管理的、有规模的龙头企业,每家要求发展200余辆,确保每个社区回收站配备一辆。引导、发展纯电动运载,再生资源运输环节所用车辆,积极推行纯电动载货、转运汽车。
2. 鼓励再生资源企业发展逆向物流。目前,以格力绿色再生资源为试点,利用其门店、维修点多面经营优势,在统一配送时,采用新能源货车并利用空车转运废旧电器,构建新型物流体系。
(十)着力推进“互联网+”智慧物流建设
1. 完善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围绕“智慧郑州”建设,以提升物流业智慧化水平为主线,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加强信息化、智能化物流装备推广。出台《郑州市智慧物流大数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7-2019》,建设8个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打造5家智慧物流园区,培育10家智慧物流示范企业,设置1000个快递终端投送网点,构建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一的智慧物流体系,建设郑州智能化国际物流中心。
2. 建设智慧物流信息服务体系。由市政府牵头建成1个覆盖全市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由市重点物流企业牵头建成1个跨区域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由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成食品、医药、电子商务、零担货运、航空物流、国际物流等6个重点行业物流信息平台,打造政府、区域、行业三级智慧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提升物流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数据化、可视化水平。
(十一)创新投融资体制
1. 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发展。将金融租赁业纳入我市金融领域重点产业加快发展,鼓励支持金融租赁业务领域覆盖面不断扩大,成为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形成创新引领、错位有序、优势互补、风险可控的发展格局。
2. 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物流创新服务。一是鼓励商业银行结合商贸上下游、仓储、物流市场,细分客户群体及新的市场,锁定目标客户,为重点物流企业提供信托、租赁、抵押、保兑仓、保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二是针对物流企业、商户建立结算通道,支持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与物流企业合作推出的特色行业金融产品拓展市场,探索更丰富、全面、便捷的物流金融服务模式;三是搭建信息物流平台,通过银行与物流双方深化物流监管、货押授信的合作模式,提供以银行为主导的代理监管,向供应链企业搭建“金融—物流”一体化平台,筹划企业、银行、物流三方无缝对接、信息联通的一站式服务。
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工作的开展,对全市物流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郑州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在推进创新发展试点中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争取国家加大对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扶持力度
全国以航空经济为主题的各类规划区已达226个,湖北、陕西更是提出要将武汉、西安打造成中部地区的客货运双引擎、中国的孟菲斯。湖北省与顺丰速运公司已经达成战略协议,力争将鄂州机场建成为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的航空物流枢纽,项目选址报告已经获得国家民航局批准。同时,目前全国已经相继批复了北京新机场、上海、广州、成都、重庆、胶东等六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国家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要强化先发优势,做大规模优势,希望国家在口岸通关、航线航权、财税金融、土地管理、服务外包等方面给予实验区政策支持,将航空港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形成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
(二)迫切需要将第二节点纳入郑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
郑州市正在抓紧谋划建设上街国际陆港第二节点,与经开区第一节点互补发展,打造多式联运枢纽物流体系,铁路物流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市编制的郑州国际陆港第二节点核心区城市设计规划未纳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编制的郑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恳请国家协调中国铁路总公司将上街货站、中铝站纳入郑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加快促进郑州国际陆港建设。
(三)积极谋划筹建新的功能性口岸
围绕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结合郑州航空、铁路货运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打造国际多式联运和国际货物集疏功能的国际空港和陆港建设的具体目标,依托航空一类口岸和铁路一类口岸,航空港、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以及各类功能性口岸功能日趋完善,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等口岸投入运营,邮政转运口岸等口岸开展业务,恳请国家对我市筹备申建的木材口岸、植物种苗口岸予以批复,进一步提高郑州口岸对外开放水平、辐射集聚和服务全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