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65-365打不开

首页 > 试点示范工作
赣州市推进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阶段性工作总结
     去年5月,赣州市获批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后,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总体部署和重点任务,我们着力在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布局,集中精力攻坚,优化政策环境,大力推动创新发展等五个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各项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机构,统筹协调。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现代服务业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并要求各县(市、区)成立现代物流产业推进小组,加强对本辖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工作的协调指导;二是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专题工作汇报,召开全市现代物流重大项目推进建设工作现场会,并进行了专门调度和督查;三是强化思想认识。召开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扩大)会,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同志就加快推进赣州现代物流创新发展、打好现代服务业攻坚战作专题报告,强化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对创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的认识。

(二)精心设计,科学规划。组织专人先后赴贵阳、成都等城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现代物流的做法经验,深入本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类园(区)和企业进行调研,全面摸清我市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特色和优势;组织力量及时编制了赣州市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出台了《赣州市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三)制定政策,营造环境。为了进一步优化有利于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的环境,激励和调动全市现代物流业的创新积极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进我市物流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市先后出台了《赣州市本级物流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进赣州市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赣州中心城区配送绿色通道的实施方案》、《关于在工业园区加快建设物流服务中心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赣州市农村物流站点建设的实施方案》、《现代物流业政策汇编》等政策文件。

二、工作成效

2016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520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7%;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35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6.23%,比上年增加0.08个百分点;全市物流业总收入287.36亿元,比去年增长9.4%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一是加快物流重点项目建设。赣州港物流园区、赣州华东国际商贸物流城、中国供销(安远)物流园等22个项目正稳步推进建设,完成投资63.16亿元。赣州综合物流园区目前已完成征地2836亩,平整场地1000余亩,正在完成园区内及周边主干道清表和水电铺设工作,并与传化物流集团签订了投资合同;二是创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目前,信息平台总体建设方案已初步形成,滴滴打车式的货运软件应用平台——“吉集号已研发上线,并在327日举办了上线启动仪式,促进了平台的推广和应用;三是打造冷链物流基地。以冷链物流中心为核心,建设一批重大冷链物流项目,打造全国农产品和食品冷链物流示范基地。赣州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安排建设用地231亩,并与福建超创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投资合同,目前已开工建设。扩建赣州中农批市场项目,项目建设总投资估算5.74亿元。项目用地面积167亩,总建筑面积约11.1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赣南地区农产品流通提档升级的龙头,在农产品保障供给、平抑物价、食品安全、带动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物流主体培育和产业联动取得新成效。2016年全市共有物流企业2086家,比去年同期增长50.5%;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达262家,比去年同期增长263.89%。年内新增国家标准A级物流企业16家,全市A级物流企业数量达45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1家,A级企业增速和总量均居全省首位。推动物流业与工矿等产业联动发展,正在加速引导和重点培育南康家具、赣南脐橙、城市配送、钨和稀土物流、商贸物流等七大物流产业集群,其中南康家具、赣南脐橙物流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农村物流站点建设进展顺利,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站的覆盖率达到45%,其中安远县覆盖率100%

(三)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赣州市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着力推进互联互通、加强经贸合作、促进开放交流,有力提升了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为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对外通道日益完善。目前,我市铁路运营里程达555公里,开通赣州至厦门动车,高铁建设实现零的突破,赣深客专、兴泉铁路已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1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加上即将通车的兴赣、宁定高速,通车里程将达到1441公里,接近全省通车总里程的四分之一,我市通往广东省、福建省、湖南省的高速公路将接近10条,形成高效便捷的陆路通道。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项目加快建设,开辟了至厦门、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航线,赣州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已纳入《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未来将开通国际航班;二是物流通道极速提升。启动了赣粤皖苏四省物流大通道建设;赣州铁路集装箱场站作为临时口岸对外开放,成为国内第八个获批的临时对外开放口岸;开通了赣州至深圳盐田港、广州黄埔港和厦门港等多条铁海联运线路,开通了7条出口中欧班列线路、2条进口中欧班列线路;三是区域合作更加广泛。近年来,赣州着力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积极融入珠三角、海西经济区,腹地作用日益显现。与龙岩、泉州、广州、深圳等地分别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引进厦门港口管理局在我市建设赣州陆地港四是经贸交流不断加强。我市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涉外机构健全,是中部地区唯一设有2个海关、2个检验检疫机构、3个外汇管理局的设区市。国际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达179个,外贸企业2000余家,出口商品由以一矿独大、加工贸易为主转为13大类商品出口遍地开花。各类外来投资企业5000余家,产业本地配套率达70%以上。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虽然我市创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路网建设尚不完善。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市公路网密度78.4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还有7个铁路空白县,万人拥有铁路营运里程0.57公里,铁路网密度140.9公里/万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以及周边地市;二是跨区域及国际通道互联互通不足。铁路方面,赣州至湖南商务便捷的铁路通道,至广东、福建的铁路通道单一,除赣龙铁路复线为快速铁路外,其余既有铁路均为客货两用普速线。公路方面,宁定高速公路出省即为断头路,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下公路比例高达70.5%;三是客货运枢纽建设薄弱。全市没有一个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零距离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货运站设施少,综合服务功能弱。

(二)口岸建设水平不高。赣州虽然建设了一批口岸平台,但部分平台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赣州综合保税区方面,既不沿边,又不靠海,物流费用偏高,和沿海相比,在物流成本上优势不明显;保税功能单一,随着自贸协定的陆续签订和我国关税水平的大幅下降,综保区功能的吸引力显著下降。赣州港方面,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首期投资约需30亿元,目前已投资5亿元,资金全靠银行融资建设,资金缺口大。

(三)物流市场主体小,信息化程度低。我市物流企业大多规模小、专业程度差、业态单一,以依托批发、零售的小型快递和专线运输物流公司居多,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低。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完善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物流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有效政策体系。因此,建议国家自上而下理顺物流管理体制机制,设立政府行业管理常设工作机构,赋予专门的管理职能、编制人员和工作经费,切实推进试点工作实施。健全管理制度、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等机制,加强各地、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实现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营造公平竞争、规范运作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设立现代物流创新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建议国家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与试点城市政府共同出资,并引入社会资本或风险投资资本,共同设立现代物流创新发展专项投资基金,用于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通过金融资本服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物流产业发展与升级,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整合,为物流产业发展带来融资与融智的双重驱动。

(三)加强资金支持。每年安排现代物流创新发展专项建设资金,扶持赣州等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