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65-365打不开

首页 > 试点示范工作
成都市推进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 阶段性工作总结
     国家发改委于去年5月确定成都为国家首批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后,成都市按照试点工作主要内容及任务分工,坚持超前谋划、创新突破、主动作为,积极推进试点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现将试点工作阶段推进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进展

(一)物流节点设施优化布局。按照成都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和物流集疏运格局,坚持服务于城市品牌打造、城市民生改善、产业经济发展、区域物流合作、城市交通衔接需求五项原则,在现有四园区两中心基础上,规划建设天府航空物流园区、淮州物流园区、天府物流中心、崇州物流中心和简州物流中心,合理布局服务重大产业功能区和城市配送集散分拨需求的物流服务站,推动相关区域建设以双创、孵化、研发为重点的特色物流小镇,构建六园区五中心若干服务站的市域物流节点设施空间布局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物流集中发展区功能布局优化调整,服务配套日臻完善,新建物流节点设施逐步向区域功能化、管理现代化、运作标准化、装备自动化、结算电子化、服务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转变。

(二)航空枢纽地位持续巩固。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加快推进,天府国际机场获批开工建设,一市两场航空枢纽框架逐步形成。20169月,世界航线发展大会圆满在蓉召开,成都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个成功举办此项国际盛会的国内城市,其间分别与多家航空公司签署9条国际直飞航线协议和合作备忘录,取得丰硕成果。2016年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600万人次(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超过47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61万吨),中西部第一,分别位居全国第四、第五位,跻身全球前30最繁忙机场行列。20171-10月新开通成都至洛杉矶、亚的斯亚贝巴、奥克兰、纽约、伊尔库茨克5条国际直飞客运航线和至河内1条货运航线,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133.2万人次,同比增长7.4%,货邮吞吐量52.2万吨,同比增长6.6%。截止目前成都机场航线总数306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达104条(国际定期直飞航线达51条),继续保持中西部地区首位,初步建立以成都为重要节点联接北美、欧洲、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重要枢纽城市的国际国内客货运航线网络,国内西部航空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三)国际铁路港建设全面启动。落实国际铁路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见成效的工作目标,聚力推进国际铁路港建设,加快完善港区内部功能组团。国际铁路港建设于2016年正式启动,其中口岸综合服务中心等4个项目已建成投用,散货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进口(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新增指定口岸配套设施、多式联运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政府投资8亿元。20171—10月,国际铁路港基础设施及功能平台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57亿元。一年以来,港区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加快聚集,已入驻知名物流、商贸、粮食类企业150余家,引进34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实现社会投资超过100亿元。2016年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吞吐量达57万标箱,位列全国第一,20171-10月,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实现集装箱吞吐量48.7万标箱,港口吞吐能力、服务配套功能、对外辐射能级实现全面提升。

(四)亚欧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加快布局支撑成都向西向南开放格局的战略性铁路物流通道,稳定开行以中线蓉欧快铁为主线,以至俄罗斯的北线班列和经中亚、西亚至欧洲的南线班列为辅线的一主多辅、多点直达蓉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体系。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干线由波兰罗兹延伸至德国纽伦堡和荷兰蒂尔堡,至伊斯坦布尔的南线班列和至莫斯科的北线班列先后开通,北、中、南三线并行格局初步形成,逐步成长为开行线路较多、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范围较广、具有较好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欧班列品牌。2016蓉欧快铁实现天天有班列目标,全年开行往返班列460列,开行数量居中欧班列首位;中亚班列实现每周2列稳定开行,干线延伸至中亚区域中心城市阿拉木图,全年开行去程班列60列。2017年新开行成都至莫斯科、布拉格、塔什干、斯莫根、托姆斯克等5条国际班列线路。20171-10月,共开行国际班列713列,同比增长77.4%。在2017725日成功开行蓉桂马(马来西亚)铁海联运测试班列的基础上,113日正式开行蓉欧+”东盟国际铁海联运班列,打通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国际物流通。国际班列境外服务网点加快设立,波兰华沙、马拉舍维奇等海外代表处挂牌运行。国内班列网络有效拓展,稳定开行成都至厦门、深圳、武汉、昆明、上海、广州、南宁、宁波等10余个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的蓉欧+”互联互通班列,以成都为中转枢纽的对欧贸易货物接续能力大幅提升。20171-10月,共开行国内班列1235列,同比增长48%

(五)多式联运工程稳步实施。20166月,成都国际铁路港集装箱铁公水多式联运项目入选国家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构建一港一平台三网三通道多线路多式联运布局,加快推进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营运服务体系建设。陆港EDI信息交换平台建成投运,初步实现铁路、海关、场站间数据共享。整合国际铁路港五类窗口,推行单窗口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20175月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大厅正式对外运营,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挂牌,企业通关效率显著提升。公共集装箱还箱点、公铁联运集散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启动建设,集装化装备、快速转运设备等联运技术装备积极应用推广。蓉欧+”多式联运集疏网络持续拓展,依托南北沿海物流大通道、沿长江物流大通道和跨境铁路物流通道,通过海铁联运、公铁联运和铁水联运方式建立面向省内、国内和国际三个市场的干支结合型多式联运网络,初步形成通江达海、贯通欧亚的多式联运集疏体系。探索实施一单制运输,组织完成首批以国际铁路港为签发地和启运地的海铁联运提单试运,成功签发国内首单中欧班列多式联运提单,截至目前已签发17张提单。2017829日,成都铁路局联合四川机场集团、四川航空、中铁快运、顺丰速运等多家物流企业共同推出货运空铁联运订单,这是全国首单空铁联运物流订单。201711月,成都铁路局牵头的四川省空中+陆上丝绸之路国际空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入选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六)口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口岸设施加快完善,空铁公立体枢纽口岸体系初步形成。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国际快件中心改造工程加快推进;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铁路口岸综合服务中心完成建设,铁路口岸单一窗口同步启用;公路口岸(新址)正式封关运营;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及综合保税区、创芯综合保税区、公路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口岸设施申报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口岸功能不断拓宽,铁路口岸成为国家正式开放口岸的申报工作积极推进,航空药品、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水果和铁路整车、肉类等进境指定口岸相继投用,2017年航空肉类、铁路粮食进境指定口岸已获批并正加快建设,铁路水果进境指定口岸申报建设工作加快实施。口岸服务有效提升,国内先进自贸区通关监管模式改革经验加快复制推广,大力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推广应用,推动空港口岸实行“7×24”通关岗位工作制,实现空港客运口岸“7×24小时通关、货运口岸“7×24小时预约通关,通关环境进一步改善。空港检验检疫集中查验监管区启动建设,政府购买口岸操作服务全面施行,企业通关成本显著降低。口岸经济初见成效,国际铁路港整车口岸取得CMA资质,成为内陆铁路口岸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单位,已先后完成多批次整车进口全程测试;肉类口岸已通过蓉欧+”海铁联运和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直达两种方式开展肉类进口业务。

(七)城市配送试点深入开展。先后认定三批共108家城市集中(共同)配送试点企业,涵盖商贸、物流、快递等流通领域。投入标准化集中配送车辆共计2300余台(其中新能源纯电动货车超过700台)。设立新都、龙泉、双流3个城市集中(共同)配送示范区,累计投入标准化仓储设施达100万平方米,30个城乡配送末端公共服务站点建成投用。生鲜农产品城市冷链物流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开放式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平台(集托网)推广应用。城市共同配送监控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实现车辆监管、交通诱导、指标统计、绩效评价、数据分析等基本服务功能。根据监控数据分析,试点企业平均集中配送率由试点前的45%提升至65%;单车平均配送次数由试点前的1.89次提升至2.64次;单车平均满载率由试点前的70%提升至80%;单车平均运行时长由试点前5.99小时提升至7.16小时。在试点工作引领下,驹马物流、际链供应链、QQ物流等多家互联网+”创新型众包平台企业不断涌现,成为业内领先、影响全国的成都品牌,城市共同配送模式为商贸流通企业广泛认可并采用,城市共同配送体系日渐成型。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战略运筹抓统揽。紧紧抓住国家中心城市、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国际枢纽建设为重点、以全域资源整合为抓手、以物流发展环境改善为目标,全力实施融入一带一路行动,深入推进蓉欧+战略,加快打造多式集合、智能现代、便捷高效的国际铁路港和国际航空港,加快构建支撑国际国内双向高效聚合辐射的陆上物流网空中客流网空中物流网,加快建设立体式综合型国际物流枢纽。依托两港三网,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功能匹配产业布局,以立体通道网络主导供应链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衍生价值,构筑贸易大平台、打通服务全链条、培育产业新动能、创建合作新模式,构建支撑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枢纽经济发展新范式。

(二)健全体制机制立支撑。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两港三网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和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定期研究并统筹协调两港三网建设方面涉及的重大事项。按照市区共建、以市为主原则推进国际铁路港等重大项目建设,将具体建设任务分解纳入全市城建攻坚分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国有平台公司成都工投集团发挥市级政府性物流投融资平台功能,推动基础设施和平台类功能性项目建设,以市场化的方式筹集低成本建设资金,加快项目推进速度。积极争取将国际铁路港等建设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先后获得三批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共计2亿元。

(三)强化政策配套优环境。实施蓉欧+”战略,对货量较大、需求稳定的企业,和异地产能、外贸转移及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成都给予运价优惠。持续推行进出省内水运港口集装箱运输车辆公路通行费减免政策,通过蓉欧快铁运输的货物,免收省内运输费用,对省外国内段运费实施补贴。出台促进航空货运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支持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政策意见,聚集航空客货运枢纽发展要素,提升成都航空枢纽竞争力。全面推行政府购买航空、铁路和公路口岸操作服务,实现企业的货物在口岸转运、装卸等作业的零收费。在城市共同配送车辆标准化建设、城区通行便利化以及车辆监管服务等方面出台一揽子试点配套政策,有效缓解配送车辆入城难、停靠难、装卸难的突出问题。

(四)完善规划体系强引领。在现代物流业现有发展框架体系基础上加快新一轮规划编制进程,着重完善现代物流业中长期规划和专项物流体系规划。系统编制完成现代物流业中长期规划、现代物流业2025规划纲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行业规划和国际铁路港总体规划、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产业发展规划、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经济区规划等重点规划。加快编制两港三网建设发展规划、航线发展规划、口岸布局规划、多式联运规划、城市农产品冷链配送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做好各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主导产业规划的有效衔接,注重发挥规划的行动纲领作用,确保规划刚性执行。

(五)建强枢纽通道促开放。依托两港三网国际物流枢纽和立体口岸开放优势,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德、中法、中韩等跨国合作范围和领域,合作开展通道和枢纽建设,拓展完善海外货物集疏网络布局。瞄准泛欧泛亚地区,重点发展以成都为集散中心的跨境电商和一般贸易。以建设自贸试验区为契机,推动发展以成都为中转枢纽的转口贸易和以成都为承载平台的总部贸易、离岸贸易,打造成都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加快建设蓉欧+”陆港产业园和临港经济示范区,打造承接国际产能和技术合作平台,引导全球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出口基地、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向成都转移。

(六)创新运作模式增效能。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重点发展以驹马物流、货车帮、物流QQ、集托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大车队平台、货车综合服务平台、移动众包平台、开放式标准化托盘共用服务平台等创新型互联网+”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大力发展公路无车承运人铁路无轨营业部航空异地集货点等新兴运营模式,推动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按照一次委托、一口保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的目标,探索推行铁路口岸单一窗口服务和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与中国银行联合成立一单制项目组,就提单流转、贸易结算方式与中国银行及贸易客户展开合作,将试点签发中欧班列多式联运提单。

三、有关建议

(一)恳请国家发改委支持将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良好商誉度的世界知名物流品牌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将成都打造成为中欧班列国内始发站、编组枢纽和中欧货物转运中心。支持西部内陆城市创新通道合作方式,以资本为纽带,深化与铁路运营商和国际知名货代的合作,共同开发经营一带一路沿线战略性物流资源,有效提升通道运行效率,降低通道物流成本。

(二)恳请国家发改委协调交通运输部、中铁总公司等国家部委解决多式联运一单制有关政策、法律等方面问题,推动成都试点签发具备物权凭证性质的多式联运提单。对成都至国内主要枢纽城市的互联互通班列在运价下浮、线路规划、运行速度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恳请国家发改委协调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务检务合作,重点保障肉类、水果等铁路过境运输检验检疫手续办理工作的常态化;推动形成内陆与沿边口岸之间简便快捷的通关转关合作模式,实现各口岸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协调国家邮政局,批准成都设立国际邮件铁路运输重点口岸,开展中欧班列运邮试点。

(四)恳请国家发改委协调相关国家部委加快修订货运车辆、物流设施等国家标准,建议国家适当放宽城市配送车辆车厢尺寸,允许城市配送车辆加装液压升降尾板,促进标准化托盘带板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