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武汉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后,我市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注重统筹推动,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有序推进,取得阶段性进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对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工作开展阶段性工作总结的通知》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阶段性进展情况
根据试点工作要求,一年多来,我市重点围绕“多式联运发展、物流资源整合、物流管理体制改革”等3个方面进行重点探索和创新发展。
(一)加快多式联运发展。一是一批交通枢纽功能性项目加快实现。机场三期竣工投用,四环线西段通车,武深高速武汉段全线贯通,汉江航道三期工程于10月份开工建设,江北铁路一期建成、二期计划年内开工。二是物流园区建设持续发力。围绕全市“一港六园八中心”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和物流项目建设连续三年保持10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今年将达到110亿元。东西湖综合物流园获批全国首批示范物流园区,阳逻港综合物流园、金口物流中心认定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三是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启动顺利。阳逻港铁水联运一期项目于2016年6月开工建设,今年年底将建成投用;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于;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年内将开工建设。四是多式联运发展集聚区整体谋划。阳逻地区多式联运核心发展区启动,汉口北公铁联运物流园顺利签约,东西湖汉欧国际物流园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二)推动物流资源整合。一是三大交易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武汉航运交易所货运交易平台于2016年9月正式启用,先后搭建了货运交易、船舶交易、人才服务、司法拍卖等8个平台,对外受理12项特色业务服务,今年交易总额将突破20亿元,逐步形成平台+交易+政务服务模式。武汉船舶交易中心于2016年10月开工建设,今年底码头工程将基本建成、陆域工程实现开工。武汉物流交易所阳逻总部项目完成选址、立项等前期工作,已于今年8月破土动工。二是“互联网+”公路物流竞相发展。天地汇天诚公路港“天地卡航”、东方驿站“挂车池”、壹米滴答“零担联盟”等一批平台型创新项目开园运营,有效提高了供需匹配、运力优化和服务协同效率。三是抢抓试点机遇、先行先试。公路甩挂运输、海峡两岸冷链产业合作、物流标准化、无车承运人等多项国家级试点落户武汉,市物流、发改、商务等部门联手合作、有序推进。
(三)优化物流发展环境。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2012年我市成立了市级物流部门,统筹全市物流发展工作;各区结合实际,组建了相应物流管理机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级物流协会完成换届和改革工作,列入全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第一批试点单位。物流产业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物流规划于2016年10月印发,航空货运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将于年内出台。行业交流与服务不断增强,2016年度《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发展报告》、《武汉物流发展报告》、“武汉物流业景气指数”首次面向社会发布,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中部(武汉)物流服务贸易博览会。支持企业参加A级物流企业评估,目前,全市A级物流企业158家(其中5A级10家,4A级63家,3A级58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三。省重点物流企业45家。
二、主要经验做法
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我市物流产业运行效率、规模效益明显提升。2016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突破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28%;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100亿元,占全市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达到9.25%和17.51%;物流业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4.13%,较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化、细化和实化任务措施,统筹推动试点工作。市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市长多次提要求、作批示,分管市长专题研究、部署安排,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为依托,加强对全市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围绕我市试点主要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三个方面的12条行动计划,明确2016-2018年分年度的45项部门分工任务,形成试点推进合力。
(二)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快推动物流资源整合。围绕物流服务资源精准匹配、一体化衔接,着力扶持对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具有聚集作用的平台型企业,以及市场占比高、发展影响力大、创新引导力强的聚流型物流衍生服务组织发展,发挥资源整合的主导作用。2016年,“东方驿站”甩挂运输装备资源服务平台、“壹米滴答”零担公路物流网络平台先后在汉上线运营。省、市政府从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入手,组建武汉港航发展集团,集中整合鄂东南五市岸线和港航资源,实现武汉新港的统一规划、管理、运营。
(三)围绕降低企业制度性负担,从物流生产力要素出发,推进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物流业降本增效为主线,全面落实高速公路货车通行收费“一降两惠”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全市6.3万台货车性能检测和维护年审次数进行调整精简,出台新能源车辆中心城区通行便利措施,市级财政安排A级物流企业培育扶持资金800万元,核发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237万元。2016年减轻物流企业经营成本约1.17亿元,预计2017年突破1.6亿元。
(四)鼓励企业创新,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以点带面,推广“公路港”模式,发展无车承运人,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车货匹配新模式,促进城际干线运输、市内配送、末端派送无缝对接。2016年,武汉天地汇公司承接改造新琪安、汉正西传统货运站场,打造零担快运平台“天地卡航”和整车配货平台“i配货”, 已开通武汉至成都、杭州等21条公路班线。全国有20多家APP货运信息平台在汉聚集发展,“互联网+”物流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三、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总体来看,我市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发展要求还有差距,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多式联运方面,因铁路、港口规划布局等历史原因,联运集疏运体系不完善及“最后一公里”瓶颈,在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公路货运领域,市场主体多、规模小,还没有形成BAT式的领军企业,市场整合度不高,“互联网+”物流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尚未形成成熟、定型的商业模式;行业税负方面,“营改增”后企业整体负担较重,“高成本、低价格、微利润”的经营格局制约着行业加快转型等。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加大对物流节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对涉及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和物流通道的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采取中央资金为主、地方财政配套的方式,加大财政补贴投入。
二是加大对全网型骨干物流企业的培育。针对物流网络健全、技术水平先进、服务水平较高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经评估认定,在国家层面对其土地用地、税费优惠、研发投入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扶持,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全国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
三是支持市场主体开展物流创新交流合作。支持国家级行业协会、专业化研究机构或企业联盟组织,以物流创新为主题开展高峰论坛、展会推介等活动,深化行业调查研究、技术推广、标准制订和理论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营造良好的行业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