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65-365打不开

首页 > 试点示范工作
沈阳市推进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阶段性工作总结
  

自沈阳获批开展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创建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以建设沈阳港为突破,以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为重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开创了沈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新局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沈阳市物流业发展概况

(一)货运总量平稳增长。2016年,沈阳市铁路、公路、民航三大运输方式共完成货运总量22068.6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4999916.7万吨公里,分别比去年增长3.3%1.5%。其中,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21503.0万吨,同比增长3%;铁路运输完成货运量558.9万吨,同比增长15.8%;民航运输完成货运量6.73万吨,同比增长3.1%

(二)物流业规模稳步扩大2016年上半年,沈阳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实现16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9%。全市邮政业业务实现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35.1%,沈阳市快递业务量8154.6万件,同比增长69.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56.3亿元。

(三)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路方面,沈阳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截止目前,沈阳市高速公路网已形成一环、两弦、七放射的环射状高速公路网格局,与沈阳经济区各个城市间均已实现高速连接,市域内实现县县通高速。铁路方面,沈阳是全国铁路运输枢纽之一,京哈、沈大等6条铁路干线汇集沈阳,并拥有全国第三大的铁路编组站。沈阳铁路局营业里程达9469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14.8 %。航空方面,桃仙国际机场被国家列为全国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是国家民用二类一级机场,中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目前,桃仙机场执行国内外航线共172条,其中,国内航线136条、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航线36条。沈阳市现有7个物流集中发展区,15个物流中心,86个商贸物流配送中心,47359个配送网点,载货车辆17.3万台,其中冷藏配送车辆2581台,仓储面积近600万平方米,冷链仓储面积130万平方米,冷库储藏能力127万吨。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沈阳市有针对性地引进与培育关键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并围绕关键性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资源配置与系统整合,形成以龙头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物流模式。同时,制定促进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吸引国内外优质物流企业和信息化服务平台落户沈阳。目前,入驻沈阳市各类物流企业已达202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有326户,仓储企业51户,国外物流企业34户,包括日本邮船、德国TDS等世界百强物流企业8户;中海、中远、中外运、顺风等国内50强物流企业17

(五)专业化物流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是专业化物流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产品、钢铁、冷链、医药等领域加速构建专业化、现代化物流体系。以冷链物流领域为例,海吉星、润恒等冷链物流企业已在沈建设愈100万平方米的专业化冷库设施。二是物流业态创新不断。电子商务+物流区域总部+物流等新型商业模式陆续涌现。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邮政EMS、顺丰、圆通等快递企业组建专业化、规模化配送站点,提高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送达效率。三是现代化物流装备与技术日益成熟。以沈飞的自动化仓库设备和新松机器人的AGV物流自动实验装置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物流设施设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创新工作经验做法

(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组织保障

1. 迅速成立沈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017112日,沈阳市成立了沈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交通局局长、服务业委主任为副组长,全市27个委办局任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物流办),同时,明确各成员单位主管领导、主要业务处室、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指定专人为小组联络员,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制定了工作制度。

2.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探索新工作模式,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以课题立项形式创新政府政策起草和制定方案,先后与清华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确定合作关系,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

3. 建立与物流龙头企业联系制度。加强与全市重点物流企业的联系,建立点对点联系制度,及时掌握当前物流企业运营情况,存在问题,收集重点物流企业运行数据,听取物流企业提出的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问题,制定符合物流企业发展需求的政策措施。

(二)精心规划,抓好顶层设计

1. 制定《沈阳市物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科学谋划沈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编制了《沈阳市物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电商物流、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设计,提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2. 起草制定《沈阳市现代物流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提出沈阳市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建设的方向与目标、重点任务、工作安排、完成时限等。同时将各个工作任务细化分解,明确相应责任部门,确保每一项物流试点城市建设任务有所承接。

3. 编制《沈阳市构建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实施方案》。经过对沈阳物流情况和需求的深入调研,将沈阳市建成东北亚物流节点城市的相关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提出构建通关便利、配套齐全、运行高效、服务优化和成本低廉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枢纽,抓紧编制实施方案。

(三)明确重点,推动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为主的多业联动发展

1. 鼓励工业企业分离物流业务。自获批试点城市以来,沈阳市大力推动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为主的多业联动发展,利用现有的资金政策,引导工业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改造生产物流流程,剥离或外包物流业务。通过召开两业联动促进会、宣传支持政策和典型案例等方式,成功推动机床集团、北方重工集团、远大集团等6家企业实现物流业务外包,取得了明显成效。沈阳北方交通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将采购及运输业务委托给日本伊藤忠公司,伊藤忠公司为北方交通提供了移库销售模式的贴身物流服务,北方交通直接从港口提货,缩短了交货期,降低了仓储成本和采购成本。推动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特变电工沈阳现代物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通过招标反竞拍等模式,降低17-18%物流成本。

2. 积极引进并大力推动SAP国际供应链采购平台项目。依托SAP全球供应链交易(B2B)协同平台打造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企业完成全球采购寻源管理、全球采购执行管理和全球采购协同管理等全流程在线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库存、增加效率、提高品质和利润。SAP供应链采购平台已于年初试运营,目前已上线企业76家,使企业采购成本平均降低17%,企业工业用品采购周期平均缩短25天。SAP项目今年年底力争实现上线企业2000家,实现平台交易额20亿元。

3. 促进物流企业主动融入制造业产业链。根据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发达的特点,促进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加强对接合作,推动物流业企业深度融入制造业企业产业链。推动中深集团依托自身的国际货代及网络优势,为制造企业提供集采购、关务、保税、运输、仓储、国际货代、包装、融资担保等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中深集团与新东北电气(沈阳)高压开关有限公司等制造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帮助后者实现产成品与原材料海运周期平均缩短10-20天,空运缩短4-5天的提质增效目标。截止到2016年,沈阳中深物流服务收入达4.8亿元,综合利润率约12%。推动中储集团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物流服务,最大限度降低设计冗余和能源浪费,2017年为企业定制高标准库房15000平方米,降低企业库房建设成本5%,提高客户仓储作业效率10%。通过实施联动,制造企业专注于产品生产环节,其物流运作成本大幅降低、运作效率有效提升,而物流企业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开拓了市场。

(四)建设沈阳港,打造多式联运功能区

1. 推动沈阳港集团建设。为加强与营口港对接,沈阳市与营口港共同出资组建沈阳港集团,加强中欧班列运营管理,将海港功能前移,编制完成《沈阳港建设运营实施方案》,明确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业务板块等。下一步,我们将邀请国内专业机构对沈阳港盈利模式、规划布局、投资项目等进一步明确,推动沈阳港建设快速开展,将沈阳港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成沈阳市物流业龙头企业。

2. 推动建设单一窗口建设。以建设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为契机,沈阳市创新通关监管服务模式,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东北地区通关一体化,推动实现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监管部门信息共享。简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产品内销手续,促进内销便利化。探索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立货物实时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完善保税物流网络和多式联运体系。

3. 打造沈满欧班列品牌效应截止到2016122日,沈满欧班列(沈阳-汉堡)共发送52趟,发送集装箱共计1657个,发送货物总值超过1.1亿美元。沈满欧班列的开通,极大的降低了输欧出口商品的运营成本(比空运价格减少近一倍半),缩短了运输时间(比海运时间节省一半),尤其是自去年东北通关一体化实现以来,中欧班列可实现一次验货一次放行,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沈阳经济区核心竞争力,对沈阳经济区乃至东北华北地区经济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五)夯实基础,打通国际物流通道

1. 编制《沈阳市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工作方案》。根据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部署和《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走访调研沈阳铁路局、苏家屯列车编组站等地,起草《沈阳市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工作方案》,部署“4+1”通道,一是北上通道,以沈满欧班列铁路为主,发展对俄、对欧物流通道;二是南下通道,联通沈阳京津冀通道,打通沈阳华东长三角通道(上海、宁波)、沈阳华南珠三角通道(广州、深圳)海运线路,接入海上丝绸之路;三是东进通道,以陆海联运方式为主,发展对日韩、美国贸易通道;四是西拓通道,即沈阳经新疆哈密通往阿拉山口的西部战略通道;五是空中通道,强化到日本、韩国、美国航线,吸引国内外航空公司开辟全货机航线,对各项战略任务进行部署和分工,为沈阳物流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2. 大力发展城市共同配送。根据目前沈阳市城市配送特点,整合全市商贸物流资源,制定出台《沈阳市促进城市配送发展实施方案》,协同全市22个市直部门和相关单位以及9个城区全面推进城市配送发展工作。对全市物流配送节点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优化配送组织方式,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运作高效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广、服务能力强的城市配送企业。

三、面临困难

(一)统计体系不健全,物流业排名落后。近几年来,沈阳市物流业增加值虽然以较快速度增长,但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排名较为靠后,与深圳、广州、武汉、大连、青岛、宁波等城市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这些城市具有沿海、沿江等优势条件是其物流发展领先的部分原因,但相比南京、成都、哈尔滨、济南等城市,沈阳市的各方面条件并不落后,并且有地域、交通、装备制造业等优势。沈阳市物流统计体系不健全,相关数据无法统计,也是排名落后的主因之一。

(二)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不足。虽然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满足制造企业需要的专业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服务领域,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粗放式经营、低水平竞争愈演愈烈;而制造企业急需的增值服务、一体化服务,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供应链全程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规划落实不到位。一些区(县)在推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没有遵循全市统一规划,主观随意性很大,容易产生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功能缺失和市场供需不平衡等隐患。由于缺乏整体化运作意识,许多物流项目被分散摆布,未能形成聚集效应,给企业经营成本控制和交通运输带来压力。

(四)缺少专业统一的工作组织机构。物流工作专业性较强,且涵盖范围较广,但从国家至地方政府物流工作都分属不同部门,没有设立专业的物流管理部门,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顺畅工作体制机制,致使物流工作存在缺少统一管理、工作职能划分不清、政策资金不能实现归口等问题,故下级单位在落实工作中,经常出现各自为政、重复工作的情况。

四、下步工作安排

(一)优化物流业发展布局。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布局优化、项目建设等重点,科学分析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重大举措,引导全市物流业向集约化、高端化、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

(二)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力支持现有大中型工业(商业)企业(集团)分离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物流业务,设立单独注册和核算的物流公司。支持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软件信息业、金融业融合发展。推动建设两业联动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和资源配置,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融合,大力支持物流配送+金融+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创新运营模式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物流办职能。明确各单位职能工作,落实具体工作任务,细化工作制度,下一步,我们拟在物流办设置由市发改委、交通局、服务委、外经贸局和经信委等部门担任的副主任级单位,共同协调推进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

(四)完成《沈阳构建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实施方案》及子课题编制工作。我们将与上海海事大学合作,继续编制完善《沈阳构建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实施方案》。同时,根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快推动相关单位落实,优化全市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

(五)制定《打造现代物流千亿产业链工作计划》。根据《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结合沈阳市物流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打造现代物流千亿产业链工作计划》(草),提出物流业发展战略与实施路线图,重点实施沈阳港、多业联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壮大沈阳市物流业发展。

(六)推动物流智库建设。建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家智库,与国家级物流协会和高端智能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聘请专家学者做为智囊团,提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分析全市物流业运行状况,为沈阳市物流业发展提供科学性的决策参考。

(七)策划举办高端物流论坛。策划举办东北区域或全国的高端物流论坛,邀请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协会及有关城市参加,加大沈阳市现代物流业优势资源的宣传力度,提升沈阳市物流业在东北、全国乃至东北亚的影响力。

五、工作建议

(一)尽快建立物流统计体系。推动物流统计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完善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制定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预警、预测及信息发布制度;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推动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加强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建立并完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与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服务、管理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通用基础类、公共类、服务类及专业类物流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大标准的实施力度,努力提升物流服务、物流枢纽、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运作水平,调动企业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积极性,推进重点物流企业参与专业领域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试点工作。

(三)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从国家层面设立专门机构,统筹推进物流业发展,加强物流业发展工作的顶层设计,强化对物流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统一领导,理顺上下级工作渠道,明确物流工作职责分工,打破现有物流业多部门管理、多单位推进的工作格局,形成一个机构独立、职能专一、体制顺畅、机制明晰的物流工作推进机构,完善物流业管理体系。

(四)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现有物流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转型升级,积极向采购、销售等供应链终端扩展业务,鼓励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订制化服务,设计专业化方案,提升供应链全链条的服务保障能力,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做强做大,中小物流企业做专做精,积极引导物流企业按照集成整合,实现从传统运输仓储服务向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供应链集成商的转变。

(五)设立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多方式、多渠道加大对物流领域投入。尽快设立物流发展专项资金,研究提出扶持方向及预算,主要用于两业联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搭建、物流标准制定等,提升全国物流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