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经贸〔2016〕1104号)要求,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和区县深入推进上海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紧密围绕“探索和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制度法规,建立健全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物流产业发展和效率提升”等试点工作目标,按照《通知》明确的11项具体分工扎实有序推进。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
一是编制发布《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物流业发展规划列为全市“十三五”市级专项规划之一,提出将改革创新作为“十三五”期间物流业发展主线,形成体现“智慧互联、高效便捷、绿色低碳、高端增值”特征的物流业发展新模式,着力构建创新引领、畅通高效、绿色安全、内外开放、便民惠民、标准规范“六位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将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工作要求体现在各专项规划中。将“现代物流服务高效,集疏运体系合理,口岸综合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程物流服务便捷”等目标任务列入《“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将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提升新型贸易物流服务能力、健全立体化网络式流通基础设施等内容列入《十三五时期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规划》;《上海市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发展物流快递总部经济、打造智能化、平台化、标准化、公共化、便捷化、集约化的快递末端派送体系,形成中国快递业国际化战略高地的目标任务。
(二)促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
一是依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扩大开放。国际采购、分拨配送、保税展示交易等物流贸易一体化功能快速发展。期货保税交割支持大宗商品交易与物流服务,提升上海价格话语权。先入区后报关、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区内自行运输等创新举措极大便利了物流运作,平均通关时间较区外减少约40%,企业物流成本减少10%以上。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网络逐步健全,从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向区外拓展。启运港退税政策启动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试点外贸进出口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航空快件国际中转集拼、海运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启动。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营中心落户上海。二是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为支撑,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共同推动区域规则体系共建、创新模式共推、市场监管共治、流通设施互联、市场信息互通、信用体系互认的“三共三互”工程。以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为契机,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标准化建设,实现流通环节降本增效。建立长三角区域农产品流通一体化合作机制,搭建长三角农产品产销合作平台,构建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和完善长三角、上海与中部六省、川渝沪区域大通关建设协调机制,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已覆盖长江经济带12个关区。长江经济带已实现全流域进口直通和出口直放,惠及企业2万余家,通关时间平均减少30%。
(三)推进物流标准化
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在托盘循环共用、农产品物流包装标准化、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城市物流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围绕“四个一”,推广托盘循环共用模式。围绕一块板、一个筐、一辆车、一个平台,推广托盘循环共用模式,全市新增标准化托盘351万个,快消品领域试点企业实施带托运输,供应链效率提升35%,装卸效率提升2-3倍,人工成本降低15%,商品破损率降低50%。二是建立城市物流标准体系。完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体系,通过校政企深度合作、产学研有机结合,构建城市物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试点企业联合制定了《医药物流标准作业工时测定和统计标准》、《豆制品冷链运输过程中周转筐的管理使用规范》、《托盘标准转移模式商业规则》等三项团体标准。全市已试点登记团体标准10余项。三是建立多层次物流标准化推广合作机制。上海联合南京等9城市成立城市标准化创新联盟,发起成立了长江经济带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联盟,推进跨区域标准化共享互认。搭建物流标准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四)完善重大设施布局
一是完善重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布局。依托海空港枢纽、陆路交通门户,上海着力打造由五大重点物流园区(外高桥、深水港、浦东空港、西北、西南)、四类专业物流基地(农产品、快递、制造业、综合货运枢纽)为核心架构的“5+4”空间布局,规划建设浦东祝桥国际快递物流园区,进一步完善三级城市配送网络和重点区域物流配套服务,形成东西联动、辐射内外、层级合理、有机衔接的物流业协调互联空间新格局。二是推进洋山集卡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为提升进入洋山保税港区集装箱卡车的综合服务能力,解决大量集卡进入保税港区卡口拥堵的问题,规划建设临港集装箱卡车集散服务中心,启动前期规划选址等工作,研究明确投资运营机制。三是完善外高桥示范物流园区服务功能。支持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建设示范物流园区,完善园区物流服务功能,提升园区产业发展和服务能级。截止2016年底,园区累计引进中外物流企业达到40家(外资物流企业占70%),国际前20位的跨国物流企业有50%进驻园区。园区入驻贸易公司60家,累计吸引外资5亿美元。两年来年进出区货值保持在800亿美元,年海关关税稳中有增突破了200亿人民币,年实际外贸进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园区各项指标在全国同类物流园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五)提升城市配送、快递服务能力
一是推动城市配送行业健康发展。完善城市配送基础设施,推动一批城市配送临时停靠装卸货点试点运行,便利城配企业在中心城区开展配送业务。按照市场主导、政府监管、明确定位、适度竞争的原则,修订完善本市货运出租管理规定,对确有业务需求的道路运输企业,鼓励使用纯电动物流车,支持投放纯电动新能源物流车小型货运专用额度。二是研究出台《关于促进本市快递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动发展“互联网+”快递新模式,建设浦东祝桥国际现代快递物流园区,做强青浦全国快递行业转型发展示范区,推进快递配送末端综合服务试点,推广新能源快递车辆,推动快递与电商、制造业、金融业等协同发展等创新任务。三是着力创新完善末端服务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把建立社区配送终端服务网点写入2040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上海市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明确将快件收派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中心服务范围。积极开展《上海市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标准》等地方标准编制,对快递末端的基础设施、服务标准、操作流程、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统一。四是积极推进末端配送创新模式的示范试点工作。先后推动了智能快递柜、合作共建末端门店、商务楼宇管家式配送等多种末端配送服务模式试点,上述新型投递模式快件投递量占比已超过10%。推动成立互联网+末端投递创新服务联盟,创始成员共26家,涉及电商、智能快件箱、新能源车、落地配等多个快递关联行业。
(六)促进农产品物流便民惠民
一是优化三级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本市“中心批发市场-区域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市场”三级农产品流通体系,在重点强化西郊国际和上农批两大中心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区域性批发市场资源整合,关闭调整一批功能落后、设施陈旧批发市场。二是创新发展末端社区智慧微菜场便民服务。开展社区智慧微菜场建设,补终端“短板”。目前全市已在15个区建设1064家社区智慧微菜场,改变农产品物流方式,实行集中配送,缩短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三是探索农产品“批零联盟”试点,压缩物流环节加价。依托西郊国际、上农批两大中心批发市场,以及光明集团国有主渠道,探索建立线上下单、批零直供的蔬菜供应体系。上农批打造的“上农鲜品”APP与浦东新区6个街镇18家菜市场实现对接,年底有望达到30家。经测算,此举有望使蔬菜零售均价降低约10%。四是规范冷链物流发展。完成修订冷藏车营运技术标准,创新提出多温层冷藏车技术规范要求,明确建立上海冷藏车营运技术监控平台,加强冷藏车辆运营动态监测。
(七)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物流
一是加快推进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跨境电商货物监管制度创新。实施新型海关监管流程,优化检验检疫和许可证管理制度,提升跨境支付与收结汇服务。二是加快推进以“单一窗口”模式为基础的跨境电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能,2016年全年入驻平台企业达925家,包括79家物流仓储企业,同比增长2.7倍。三是加快推进以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的产业功能布局。上海自贸试验区、青浦出口加工区等6个区域被认定为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将办公、仓储、物流、查验等线下功能进行完善和整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分别吸引了知名电商平台企业、第三方支付、物流企业及综合服务企业落户。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完善,上海市跨境电商发展得到有力推动,行业成长较为迅速,跨境电商“新政”在全国范围实施后,上海跨境电商的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增量存量模式均实现增长。试点模式2016年累计订单超过1155万单、交易金额2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倍、6倍。
(八)大力发展物流平台经济
一是培育一批物流平台企业。发挥上海人才、信息、资金和综合服务优势,通过完善政府服务和优化政策环境,着力培育了一批辐射服务全国,实现物流资源供需匹配、促进物流市场规范透明、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多元化平台型物流企业。二是发布实施《关于上海加快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大宗商品、农产品流通、物流等平台型企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三是制定实施《上海平台统计报表制度》,实现线上与线下、国内与国际、商品与服务全口径统计。四是支持物流平台企业参与无车承运人试点。卡行天下供应链、天地汇供应链、汇而通国际物流、物流汇等“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成为上海市首批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五是依托平台型企业探索现代流通治理模式。打破政府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数据的壁垒,将包括物流平台企业在内的市场信用信息与上海市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对接,实现政府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交互共享,初步构建起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
通过物流平台企业有效促进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如,卡行天下作为一家供应链管理公司,以公路枢纽港为基础实现公路运输集约化整合,打造高性价比的零担物流网络。目前在全国已建立59个物流枢纽中心,6052个加盟网点,覆盖26个省份。上海新跃物流公司打造的物流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物流汇,为中小型陆运物流企业提供保险、金融等共计47项第三方公共服务和行业增值服务产品,涵盖中小物流企业从出生、成长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所需要的各项服务内容,有效帮助中小物流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运营能级。目前,实体会员数已超6000家,业务范围辐射江苏、浙江、湖南、河南、新疆等省份。
二、主要经验
(一)建立部门间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市商务委、市交通委、市经信委、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和单位,建立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尤其注重将推进工作与“十三五”规划编制、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快递业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协同推进、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发挥上海市物流领域各行业协会作用。建立由上海市物流协会、口岸、交通运输、国际货代、仓储、船东、港口、快递、道路运输、道路危险品运输、物流企业家、浦东现代物流等12家协会组成的行业协会合作联盟。依托合作联盟大平台,坚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宗旨,支持联盟成员企业创新创业,开展创新企业联合调研,发掘典型创新企业案例,开展行业共性课题研究,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服务上海企业走出去。成立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多式联运分会,推动铁、公、水深度融合发展,打通“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
(三)多渠道增加创新投入
支持物流平台建设,采取“政府补一点、平台企业让一点、中小企业出一点”的政策支持方式,加快推动物流平台经济发展。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支持供应链管理等创新发展。依托各相关领域发展专项对物流、供应链管理、交通航运等领域骨干企业符合条件的重点技术改造、物联网应用示范、大数据应用示范等创新项目给予支持。推动资金投入机制创新,通过创新投资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搭建资金和企业对接平台。
(四)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现以点带面
上海在推动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市场化导向,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并注重充分放大试点示范的带动效应。通过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末端配送服务创新、推广绿色物流模式、开展无车承运人试点、培育物流平台经济等,发掘一批模式创新、技术先进、市场效应好的创新企业,并通过搭建政府、企业、协会、学校合作交流平台,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推动市场供需对接,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三、有关建议
一是建立与现代物流企业创新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资金支持方式,调整传统的以固定资产投资方式为主的资金支持政策。
二是支持传统国有物流、仓储、贸易企业适应市场、创新转型,建立有利于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例如在市场化激励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市场化用人机制等方面支持企业创新。
三是建议选择关键领域(如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冷链物流等),开展现代物流创新发展专项试点,通过政府性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
四是建议适时召开全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