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围绕试点工作目标,不断完善现代物流业协同化发展机制和一体化运营网络,突出抓好“园区工程、重点项目、试点示范”,各项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获得中国物流十大管理创新奖、“一带一路”建设突出贡献奖、跨境电商物流发展创新奖。据初步估算,全市年实现社会物流总额28672.9亿元,同比增长5.9%;物流业增加值906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9%;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4.2%。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环境,助推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一是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印发实施《青岛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青岛市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青岛市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城市共同配送社区终端站点建设运营规范》《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冷链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16〕69号文件精神促进我市物流业降本增效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推进全市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4.2%,物流运行效率高于同类城市。2016年新增青岛苏宁物流等国家A级企业3家,全市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到63家。中远物流仓储配送、中外运山东等13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先进物流企业。建设城市共同配送中心5处、电商物流服务中心6处。二是拓展物流辐射范围。开通青岛-法兰克福、墨尔本、旧金山、温哥华4条洲际直航航线,加密新开3条日韩航线,新增国内航线19条,加密航线4条;新增国际集装箱航线20条,打造了航线航班最密、直达覆盖最广的海上丝绸之路北方门户;建设郑州、临沂、东营3个内陆港,与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内陆枢纽城联手建设海铁联运中转基地,打造连接日韩、东南亚和中亚的“过境海铁联运大通道”;中亚、中蒙国际班列和中韩国际快线常态化运营,中韩陆海联运青岛通道货值占全省6个通道总货值9成以上。三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龙青高速公路青岛段工程通车试运营,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部分开始施工,新机场高速项目完成规划选址等前期审批工作,青荣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青连铁路青岛境内段已全面施工,济青高铁全面开工建设,新机场已开工航站楼主体完成80%,董家口港港投万邦矿石码头项目20万吨矿石泊位码头主体建成投入试运行,前湾港、迪拜环球码头码头主体建成。青岛新昌盛电商物流产业园、青岛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物流平台、即墨南泉物流园、胶州宝湾国际物流中心、普洛斯青岛胶州国际物流园(一期)、青岛雨润国际物流中心、青岛传化公路港物流基地等9项目竣工运营,一汽国际物流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四是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印发《青岛市“互联网+物流”推进方案》,鼓励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物流产品物流服务。启动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试点,完成电子运单系统硬件与软件的安装与调试工作,选取重点危货企业试点。推广惠龙易通模式,崂山、胶州等6个区(市)先后召开普货企业座谈会,完成80家会员单位签约。五是建成以城市区域分拨中心、城市中转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寄递服务网络体系。全国首家国际海运青岛西海岸快件监管中心正式开通,青岛“城市智慧物流(快递)末端公共配送服务平台”建设运营逐步加快,顺丰快递、申通快递、圆通速递、中通快递等多家民营快递企业和FedEx、UPS、TNT、DHL等国际快递公司区域总部落户青岛,全市具备经营快递业务资格的法人企业及分支机构达543家,各类快递服务站点达3000余处,基本实现了县、乡寄递网络全覆盖。
(二)创新一体化运营模式,打造多式联运贸易平台
2016年,海铁联运新开通中蒙、中凭越国际班列2条、国内班列8条,青岛港完成海铁联运货量48万TEU,同比增长60%,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入驻企业480家,其中国家A级企业73家,园区共实现货物吞吐量9200万吨,就业人数1.98万人,实现税收5.6亿元,同比增长21%。一是搭建海铁联运“一体化”作业服务平台。青岛中心站与青岛港实现“前港后站、一体化运作”的海铁联运模式,成功开通1条“胶黄小运转”省内循环班列,“青岛号”中亚班列、“中韩快线”、中蒙班列3条国际班列,胶州至乌鲁木齐、西安、郑州、洛阳、新疆库尔勒、宁夏西大滩等国内班列,2016年集装箱总到发量完成35.5万TEU,同比增长76%。二是搭建全国首家海关国检一体联合查验平台。推动海关、国检部门口岸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创新多式联运监管模式,争取上海自贸区政策尽快复制落地,完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打造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区,平均通关时间分别缩短了13小时和1.4小时,实施预检验后进口货物的平均通关时间缩短了3至7天。三是搭建“三位一体”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物流”发展,依托综合信息、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综合管理、中心站信息系统“三位一体”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探索线上线下、国际国内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实现园区物流发展线上线下、国际国内融合发展。四是实现产业“单一型”到“复合型”跨越发展。培育鼓励支持多式联运经营人以资产为纽带,集中核心优势资源成立经营联合体,参与货源组织、运输业务等多式联运业务,青岛中心站共吸引中远海运、中外运、陆桥、凯航、青岛远洋大亚等46家“多式联运经营人”到园区中心站开办运输业务;同时,加快清华大学胶州物流研究中心、青岛物留客商学院、山东济铁胶州物流园、宝湾物流、青岛传化公路港、青岛京东电子商务产业园、海尔(胶州)虚实网服务园、普洛斯仓储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第三方和第四方重点项目建设运营。
(三)推进供应链模式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发展
我市供应链企业主要是由传统的国际货代、国际物流企业、传统进出口企业转型而来,供应链管理和模式创新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和方法。一是依托十条千亿级工业产业链,推进工业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酷特科技、海尔日日顺等供应链驱动的企业代表,成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共生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制造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来创新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延伸服务链条,实现“生产+服务”的完整组合。二是推进商贸流通企业供应链整合,商贸企业依靠自身销售实力、独有的营销流通渠道和在顾客群中的忠诚度与整体品牌效应,逐步引入和开发自有品牌产品,增强自身的产业供应链整合能力,逐步向供应链平台型企业转变。三是实施“互联网+”战略,通过升级系统、增强体验、内通外联和资源整合等方式,推进国际物流类供应链企业融入开放性互联网贸易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互动,不断实现供应链的增值与价值传递。四是打造智能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供应链,如青岛1847红酒供应链、中车集团动车高铁供应链、青钢集团铁供应链、盛大国际煤炭供应链等,供应链企业在行业领域细分过程中不断形成核心竞争力。五是拓宽快递业供应链,服务跨境电商方面,全市从事国际寄递服务的快递企业50余家,除UPS、DHL、联邦快递、邮政EMS等可通达全球外,顺丰速运、圆通速递、申通快递开通了多条国际快件线路,并在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设立了海外仓;服务制造业方面,快递企业逐步融入制造企业的供应链,青岛邮政速递为海尔集团提供以备件物流和入厂物流两大板块的寄递解决方案,青岛顺丰速运与青岛啤酒集团合作提供线上销售、冷链运输、末端配送一站式服务;服务现代农业方面,依托“互联网+服务再造”模式,开展特色农产品寄递业务。
三、存在问题
一是多式联运班列开行质量有待提升,中亚、中蒙国际班列回程货源不充足甚至空箱等问题仍未有效解决。二是青岛中心站船公司、货代企业及贸易公司入驻数量不足,影响货源快速引入。三是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不强,集成化供应链系统尚未建成,导致上游企业无法实时共享末端用户的需求信息。四是行业标准和规范相对缺乏,对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四、几点建议
一是重视标准规范制定,推广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鼓励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标、行标、地标等。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给予更大资金政策扶持。三是加强区域通关合作,组织在青岛、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区域海关之间,开展多式联运监管模式改革试点,将传统的转关联运监管逐步转化为多式联运监管。推动关检合作“三个一”向“三互”和“单一窗口”转变,推进进出境货物、原产地证书、入出境船舶单一窗口申报,助力“三互”大通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