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经贸﹝2016﹞1104号文件确定了南京市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已有近一年时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对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工作开展阶段性工作总结的通知》要求,对照《南京市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现将我市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国家、省发展改革委的部署要求,我市围绕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与集疏运体系,推动区域产业联动协同发展,完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提升铁水联运及江海转运发展水平,优化口岸及通关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物流业发展。近年来,我市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物流业运行总体平稳,运行效率有所提高。2016年,完成机场旅客吞吐量2235.8万人次,同比增长16.7%;货邮吞吐量34.1万吨,同比增长4.7%;公路货运量1.42亿吨,同比增长4.3%;港口货物吞吐量2.25亿吨,同比增长1.4%;集装箱吞吐量308万标箱,同比增长4.8%;全市物流业增加值为710亿元,同比增长8.28%,占全市GDP比重为6.76%;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1%,比上年下降0.64个百分点。
(一)编制印发物流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我市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统筹物流与三大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关系,按照“多规合一”原则,研究编制了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于今年初印发全市执行。规划明确提出要依托“一网、两带、三港”(物流快速网络,长江航运物流发展带、环城公铁物流发展带,空港、海港、陆港),基本形成“2区、6园、5中心”的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体系(禄口国际航空物流集聚区、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江北化工物流园、滨江物流园、七坝物流园、永宁物流园、湖熟物流园、上坊物流园,尧化门物流中心、雨花物流中心、淳溪物流中心、永阳物流中心、东扬物流中心),重点打造由航空物流、航运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等共同构成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
(二)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一是全面提速过江通道建设。建成扬子江隧道,与长江隧道同步免费通行。顺利承接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管养工作并实施封闭维修改造,加快建设长江五桥先导工程,全面启动扬子江隧道江北接线快速化改造工程。
二是逐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建成开通绕越高速谷里互通,启动溧高高速征地拆迁工作,积极推进宁合、宁马高速扩建和高宣高速、绕越高速东北段西延前期工作。
三是稳步推进干线公路建设。建成002省道浦口段、246省道溧水段等项目,续建002省道江宁段、340省道江宁溧水段、341省道溧水段、338省道江宁段等项目。龙潭港疏港公路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重点项目,正在全面展开施工。
四是切实巩固铁路枢纽地位。开展我市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研究及南沿江、镇宣铁路等线路方案研究工作,配合推进宁淮、南沿江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完成龙潭港铁路专用线初步设计、西坝港铁路专用线扩能改造工可报告。推进宁安城际等铁路项目征地拆迁扫尾工作,保障宁启铁路
五是着力推动内河水运发展。续建七坝多用途码头、西坝港五期等项目,完成芜申线南京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秦淮河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
六是大力推进都市圈协作。充分发挥南京都市圈交通专委会平台作用,完成宁镇扬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强化与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地交通合作对接,加快推进宁句城际、扬马巢城际铁路、来六高速、宁扬328国道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
七是持续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工作。组建南京都市圈物流标准化联盟,编制完成《标准托盘租赁服务规范》、《标准化仓储货架管理规范》等十项标准,集合区域力量共同推进标准化托盘及包装器具、运输器具的循环利用。搭建服务于物流标准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长三角地区中小微物流企业提升标准化服务水平,通过统一数据交换标准,促进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协调,提高资源整合能力,降低供应链成本。
(三)推动物流与产业联动,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作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枢纽资源是南京最为重要的资源优势之一。按照发展枢纽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市坚持以载体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切实将综合枢纽优势转化为转型发展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相互融合、协调共进,努力把枢纽经济打造成新时期南京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品牌。依托南京开发区、江宁开发区、南京化工园区、溧水开发区、浦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发展腹地,集聚了中电熊猫、夏普电子、上汽大众、爱立信、南瑞继保、扬子石化、扬子石化巴斯夫、金龙客车、比亚迪、中航轻动、晨曦航空等一批重点企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大力支持航运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快递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进江苏远洋、阿里巴巴菜鸟、中邮速递、万科物流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龙潭综合物流园、空港物流园、化工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园区。积极利用信息等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品结构,推进管理创新,石化、钢铁等传统临水型支柱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起步建设新城中心区,发展商务、商业、会展、教育医疗集中区,及早形成新城的集聚中心、综合功能中心,加快推进龙潭新城、空港会展小镇等临港新城建设步伐。
(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带动港口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南京港集团公司“南京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去年被列入江苏省首批15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之一。该项目主要依托长江水运通道、京沪南北运输通道和联接中亚的宁新亚大陆桥通道,面向我国沿海与长江两大经济带,具有“大枢纽、多方式、多货种、跨区域”的特点,以南京港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设施设备和组织模式、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内容,以集装箱和大宗散货为服务货种,全面推进以南京港龙潭港区为主、七坝港区为辅的集装箱铁公水联运、集装箱水水中转和以新生圩港区为主的大宗散货铁水联运示范工程。南京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南京港铁公水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统筹、协同发展,将为江苏省及南京市推进落实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五)开展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打造沿长江区域物流组织中心。一是加强区域合作。加大集装箱航线及班列开发力度,提升辐射带动效应,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去年牵头举办16个港口城市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区域合作联席会,促进沿江港口城市和港航物流企业交流合作。南京港集团分别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宜宾港集团、民生轮船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拓长江流域物流市场。
二是加快航线开辟。加密近洋航线,联合太仓港新开日本近洋航线,联合上游港口开通宜宾、泸州-南京-日本国际江海联运集装箱航线,现有近洋航线5条。完善内贸网络,开通南京—京唐、营口,南京—厦门、汕头内贸直航干线,宜宾—南京集装箱直航快班,开发南京-南昌中转支线航线,集装箱中转航线覆盖长江中上游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四省一市。在淮安、南昌合作经营集装箱码头,完善内陆港布局。至去年底集装箱航线达82条、月航班734班。
三是拓展铁水联运。增开南京至新疆班列,南京—中亚国际班列实现周班运行,新开通“南京-莫斯科”中欧国际班列。去年完成铁水联运量8.49万标箱,同比增长60.2%。
(六)推动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缓解物流瓶颈的制约。跨境电商对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物流时间与成本问题是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去年,我市制定出台了《市政府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用“互联网+外贸”的方式拓宽企业海外营销渠道,为跨境电商发展营造绿色生态圈。明确提出促进跨境电商平台、支付机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物流服务企业之间开展对接合作,推动相关业务全程在线完成。对于以线上平台整合方式为中小型生产企业进出口提供物流、报关、信保、融资信息、收汇、退税等服务的跨境电商平台企业,优先推荐认定省、市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试点企业。完善海外营销和物流服务体系,在俄罗斯、印尼、巴西、欧美等跨境电商出口主要市场和潜力市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定和布局一批公共海外仓,为本市企业提供仓储集配、O2O展示营销、退货维修等相关服务。支持企业开设针对重点国家的航空、海运国际专线物流运输,增强区域货物发运吸引力。鼓励物流企业与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发展共同配送,实现跨境货物的仓配一体、集拼分送,降低物流成本。
(七)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打造南京“智慧港口”。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我市积极探索“港口+互联网”,集聚物流、商流、信息流,推动港口经营业务附加值提升。在南京港,全新的信息系统已涵盖了铁、公、水运输过程中的所有单位,实现货物全程追踪和实时查询,提供实时的市场与运作数据,推进不同运输方式、不同企业间信息开放共享。
二、试点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我市坚持立足本地实际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以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思路在多个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经验。
(一)创新发展途径方面。以创建示范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改革工程布局南京,相继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电子商务、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物流标准化、综合运输服务等试点、示范城市,为推进物流业创新发展明确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
(二)物流标准化方面。上海、南京等9城市牵头成立全国城市标准化创新联盟,在物流设施设备等领域拟定4项标准,由9城市共同制订和实施。南京与芜湖发起成立了南京都市圈物流标准化联盟,集合区域力量共同推进标准化托盘及包装器具、运输器具的循环利用。
(三)业态创新方面。南京本地物流企业正在从基础物流服务向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模式转型,以物流为核心,带动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发展成集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配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江苏辉源供应链公司前身主要涉足于运输行业,逐步转型为客户提供供应链增值服务,以“智能商务供应链”为商业模式,通过第四方供应链平台的搭建,目前已经成为具备专业的管控能力、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管理最高效益,为全社会成员提供就业机会的平台服务型公司。江苏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是三宝科技打造“智慧物流生态圈”的重要节点,以“一免三快”的服务承诺,通过“互联网+”手段,运用“3+2”服务模式(三大基础服务+两大增值服务),提供全天候、24小时、一对一的专业外贸综合服务。
(四)集聚发展方面。通过加快推进海港、空港、高铁枢纽经济区建设,实现空港、海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公路客运、城市公交有机融合,形成连接国际、辐射腹地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了现代化综合性集疏运体系,打造了一批模式创新、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物流园区。
(五)政策扶持方面。创新财政投入,设立南京港口物流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额度不少于7000万元,主要用于培育集装箱航线、吸引长江中上游地区集装箱在南京中转、集装箱水铁联运、“龙洋直通”退税直航航班、重点物流场站、内陆港、信息化、港口节能减排等项目补贴。积极推行港口集卡优惠政策,自去年3月10起,实现南京港集卡车辆在全省范围内免交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通行费。由南京市交通集团与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按照市场化方式共同出资组建南京长江投资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本为10亿元,将依托长江江海转运主枢纽港口,发展长江航运物流,加快推进综合物流聚集区、国际航运服务聚集区以及重大岸线节点投资建设,构建便捷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高效的航运服务支撑体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促进港口、物流、产业、园区和城市五位一体互动发展。
(六)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南京构建了“共商共绘、共建共享、区域协同”都市圈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形成都市圈“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作模式;实施都市圈规划协同化,构建都市圈规划编制联动模式;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清单,形成区域产业体系融合互补发展模式;推动宁镇扬同城化先行,建立以点带面的推进模式;推动都市圈消费市场一体化、区域物流一体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产业发展协同化。
三、目前试点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良好,物流业发展稳中提质,但仍存在总量规模不大、土地资源要素制约、物流业态模式创新有待加快、管理体制机制仍需理顺等问题。今后,我市要针对制约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作用。加强新形势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在财政、土地供给、税收减免、价格收费、交通运输、金融、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优化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中充分考虑并统筹保障物流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优化物流业用地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和强度,研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土地使用成本。相关开发建设须符合法定规划要求,不得随意更改。
(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大力发展铁路、水运物流,降低物流运输成本。通过整合物流数据资源,实施全网采购、调度、监控,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专业化、智能化物流服务。促进公安、海关、质检、港口、铁路、路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推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衔接。通过运用互联网+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物流企业联盟、供应链管理等方式,不断创新物流模式。
(三)建立健全我市现代物流业联席会议制度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尽快建立我市现代物流业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政策研究与评估机制、重大事项审议与决策议事机制等,促进各部门协调联动,形成政策合力。南京物流行业协会要在全市物流规划制定、政策建议、行业自律、统计与信息等方面发挥中介作用;推进物流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征集、评价、公众查询体系以及失信惩戒制度;大力发展物流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