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
编辑
韓國
编辑
一個帶有韓戰開始時間的雕塑(1950年6月25日10點25分)
首爾的韓國戰爭紀念館
韩国經濟在戰後遭到嚴重破壞,李承晚在戰後仍然以統一為目標,不重視經濟發展,不斷計劃隨時再和朝鮮方面開戰。四一九革命后,李承晚總統下臺,局勢依然並沒有緩和。美國官方稱李承晚「勇敢無畏」,1953年7月美國總統特使沃爾特·羅伯遜私下稱他是「一個失去理性、缺乏邏輯思維的狂熱分子」[74]:本書緣起第2頁。
韩国在开战后的1950年7月8日起实施全国宵禁令。该宵禁令直至1982年第五共和国政权时期才基本解除[366][367]。
此後朴正熙總統執政期間更出現“實尾島事件”,雙方敵對的氣氛並沒有因領導人轉換而改變。朝鮮半島南北领导人进行过几次会面谈话,但碍于双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根本差异,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进展。
韩国在1994年於漢城(現已改稱首爾)开放韩国战争纪念馆,展出包括朝鲜战争在内的历次韩国战争史料。2009年的朝鲜战争纪念日,首尔清溪川广场悬挂联合国以及世界各个出兵参战国的国旗以感谢其在韩战时期对韩的大力援助,其中包括中华民国国旗,以感謝中华民国當時的援助(中華民國國軍當時願意派兵參戰,被美拒絕[368],轉以非戰鬥方式援助)[369]。
2020年10月,韩国国防部长官徐旭表示“韩国战争分明是南侵战争”,“是(北韩)受到了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唆使后侵略南方的战争”、“联合国军在危急关头拯救了我国”。[370][371][372]《朝鲜日报》称这是韩国现任高官就其认为的中国大陸歪曲朝鲜战争历史首次作出公开反对。[373]韩国外交部則提及联合国安理会曾發佈要求朝鲜立即将军队撤回38线以北的决议[374]。JTBC記者走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朝鮮戰爭爆發70週年展览時,注意并提出展覽未提及金日成發動戰爭之事[375]。
朝鲜
编辑
1958年11月22日,以金日成首相為首的朝鮮政治代表團訪問中國大陸
在这场战争中金日成得到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巨大帮助[218],虽然朝鲜在战前希望达到的统一祖国和其他的目标并没有实现[376],但正是由于这场战争,金日成得以继续统治朝鲜。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鲜政治稳定,外交上和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结盟,经济发展创造“千里马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优于韩国。但由于朝鲜经济是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环,结构单一,缺乏可持續性,故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冷战宣告结束之后日益艰难,人民生活质量不升反降。1990年代朝鲜经济崩溃。在金日成死后,他的儿子金正日权力巩固。朝鲜人民的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国际社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韩国不断对朝鲜提供经济援助。
过去60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双边关系虽然曾经出现过多次矛盾与纠纷,例如金日成在1956年同时肃清朝鲜劳动党内亲华的延安派与亲苏联的苏联派,而在1960年代,朝鮮在中苏交恶后在敌对的苏联与中華人民共和国之间左右逢源,来回摇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377],但总体上雙方关系仍然是较为稳定的友好关系[378]。同时尽管朝鲜与前苏联也有过多次矛盾,但双方关系总体上也较为稳定[379],直到苏联解体前夕苏联与韩国建交导致苏朝断交[380]。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中来自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帮助,朝鮮政府于1953年8月建立的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原在平壤市中心区解放山洞,后迁至西城区和普通江区交界的普通江畔,再迁至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塔园区。该馆有80多个陈列室,展示自抗日时期至朝鲜战争的有关文物及史料,1959年10月25日志愿军赴朝参战9周年纪念日朝鮮政府建成友谊塔。该塔坐落在平壤市区牡丹峰西北侧的山岗上。1984年10月25日扩建。塔高30米,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塔身由1025块花岗岩和大理石砌成,象征着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纪念日。塔身正面嵌有“友谊塔”三个朝文镏金大字,每字重40公斤。塔顶有一铜坯镀金五角星,重500公斤。塔正面镌刻着纪念碑文,两侧绘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军民并肩战斗的石雕。
2013年7月25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军委委员长兼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恩为建于平壤荷花池洞的参战烈士墓剪彩。27日,朝鮮政府在平壤金日成广场组织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纪念停战6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为首的几名政府官员陪同朝鮮领导人观看,双方还各自安排一些战争老兵参加。阅兵式上出现一些身穿朝鲜战争时期军装的方阵和战争老兵车队,后面的群众游行队伍还举出志愿军参战时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在2018年7月27日,根据朝鲜央行相关消息,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发布政令,宣布发行《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币。《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币分为金银铜镍币。纪念币正面是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及纪念塔图案,外环郑重的刻着“1953-2018伟大的祖国解放战争胜利65周年1953-2018”字样,以及防伪珠点等。背面中央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徽,上方写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下方写有“主体107(2018)年”字样,金银币左右两边和中间分别标有纪念币纯度、重量和面额。金币为999纯金制造,发行量65枚;银币质地为999纯银,发行量650枚。铜币发行量1000枚。镍币发行量1250枚。
逃亡者
编辑
主条目:脱北者和越北
自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结束以来,朝鲜人民中不断有越境逃至韩国的难民。1990年代以来,由于朝鮮经济困难及迫害,形成北方逃南者的趋势。從朝鮮逃亡至韓國或其他地方的人又稱為「脫北者」。自从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结束以来,超过九千名朝鮮民众逃到韩国。2007年初,这个数字突破一万。韩国统一部的发言人表示,从1990年代以来,逃亡难民大批增加。仅2002年到2006年,就有七千名朝鮮民众逃到韩国。很多朝鮮人先是偷渡到中国或俄罗斯(少部分为蒙古),然后转到韩国或其他国家(少部分为日本)。
美國
编辑
在朝鮮半島非軍事區的美軍军官
美方紀錄称美軍在朝鮮戰爭中陣亡34,686人、受傷103,284人和被俘4,714人,共約14萬人[381]。中國大陸方面聲稱美軍在朝鮮戰爭中陣亡、受傷和被俘共397,543人[31]。美國沒有達成朝鮮半島統一的目標。朝鮮戰爭鼓勵美國採取冷戰圍堵政策,為美國進一步擴大亞洲防衛圈鋪路。這些冷戰政策最終導致美國企圖阻止越南邁向共產主義。战争也使改進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變得複雜,雙方相互隔绝长达25年,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才得以改善[382][383]。
朝鲜战争期间担任美国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五星上将奧馬爾·布雷德利說,假如按照麥克阿瑟的战略计划,把在朝鲜半岛的战争延伸到轰炸中国东北和封锁中国海岸:「紅色中國不是尋求稱霸世界的強國。老實説,這戰略會使我們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一場錯誤的戰爭。」[384][385]直至21世纪,中国大陸仍有出版物认为布莱德利说的三错误战争是朝鲜战争[74]:引言第5頁[386]。
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其回忆录里称“除了国内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以外,这是美国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战争。”
美国著名的朝鲜战争史专家布魯斯·卡明斯以“鲜为人知的战争”作为著作的标题。[387]
美國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威廉·埃夫里尔·哈里曼谈到朝鲜战争时,曾称朝鲜战争是“一场苦涩的小战”[388],“一个超级大国,又是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死伤了那么多人,损耗了巨额物资,花费了巨额的战费,竟然战胜不了一个弱国,颜面丢尽”。[389]
美国学者约瑟夫·格登在其很有影响的著作《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一书中说:“在美国不愉快的经历中,朝鲜战争算是其中的一个:当它结束之后,大多数美国人都急于把它从记忆的罅隙中轻轻抹掉。出于某一原因,朝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没有凯旋国归来,而中国则以人海战术和对国际政治巧妙的纵横捭阖,制服了美国的现代化军事力量。”[390]
美国学者罗斯托认为,每一个美国人都认为朝鲜战争是一次不愉快的经验。朝鲜战争中美国“伤亡重大,而且在拖延整整两年的往往令人感到屈辱的谈判的时期里,伤亡有增无减”。“不管对国家政策进行怎样更加成熟的考察,一个简单的、众所周知的真理就是,美国下了赌注,也说了大话,但却没有用行动来兑现。”[391]
纽约时报称美国在朝鲜半岛打了两场战争,赢了北朝鲜,却输给了红色中国。[392]《韓戰,我們第一次失敗》一書的作者對美國之音解釋,對美國而言是兩場戰爭。美國贏的是,阻止了南韓被吞併以及在東亞範圍內遏制了共產主義的擴張。但是,美國輸了另一場,因為美國沒能將共產主義從半島趕出去。同時也有一些美國編輯不這麼認爲,中國表面上說勝利,但卻承受了長達20多年的孤立,即使得到蘇聯的援助也作用不大,還在中蘇交惡中半途而廢,直到改革開放重新融入世界才真正復興。喬治亞大學歷史學教授斯圖克表示,美軍本來在東亞無處駐軍,藉由此戰的名義,可以一直駐紮在朝鮮半島,而且有可能無限期地存在下來。美國至今仍在韓國駐有兩萬八千人的駐韓美軍(以聯合國名義),這對中國不算有利。[393]有超过10万名美国黑人士兵加入軍隊至朝鮮半島作戰,此外,战争中种族隔离政策之弊端,也促进美內部的民族融合,這是美軍首次大規模地將黑人與白人士兵混編於同一單位。
1995年華盛頓特區建立韩战纪念碑。经历越南战争洗礼之后的美国人,几乎已将这场战争遗忘,故此朝鲜战争又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
2013年7月27日,時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朝鲜战争结束60周年之时发表演讲,他认为这场战争的最后赢家是联合国军:“那场战争并非平手,而是韩国赢了。当5000万韩国人生活在自由、强劲和民主与世界最蓬勃的经济体之一时,朝鲜的落后、镇压与贫穷与其形成鲜明而且强烈的对比。”[394]这就是胜利,这就是前人留下的遗泽。[395][396]
蘇聯
编辑
战争对苏联的影响十分复杂,一般認為苏联是最大赢家,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斯大林操作下,當美國糾集聯合國部隊準備軍事干預時(聯合國安理會84號決議),蘇聯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完全可以一票否決支持朝鮮,可是就在投票關鍵時刻,蘇聯代表卻因故缺席,聯合國部隊進軍半島,使韓戰初期的局勢逆轉,成功逼迫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兵對抗美國等盟軍,藉此勢力範圍進入中國東北,而且戰爭隨後擴大化,並也趁機出售大量二戰剩餘軍事設備給中朝賺取資金物資,中華人民共和國舉全國五分之一的財力參戰,直到1965年才清償完所有欠款[397],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戰後又「用英语抱怨」蘇聯是「死亡販售商」(merchants of death),在韓戰期間出售大量劣質槍炮彈藥給中華人民共和國[398]。
而对于整个冷战格局而言,苏联成功地将美国的注意力一定地吸引至远东地区,从而使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相对下降;同时也造成美国深陷战争泥潭,经济实力有所降低,为苏联实现两国之间的“平起平坐”提供契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编辑
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中方稱有183,108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陣亡於朝鮮半島[399](西方估計阵亡人數為400,000人左右)。[400]
蘇聯通過朝鮮戰爭看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国与资本主义阵营、尤其是美国战斗到底的决心[401],打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的顾虑[402][403],同时也重新审视中華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实力,从1952年起开始大规模提供援助,以圖建设全面倒向蘇聯的工业基础,这些援建项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几十个工业项目被合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打下冶金、石油、矿山采掘、煤炭、发电、电力装备、机械制造、纺织、造纸、制糖、航空、航天、交通铁路、国防兵器制造等全面的科研生产基础,从此开始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化建设道路,并最终自主研发核武器。1954年,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赫魯曉夫來華談到關於斯大林遲遲未與談判的旅順港交還中國事項,据赫鲁晓夫本人的回忆,毛澤東雖想拿回,但正因剛剛停戰,最初曾对苏军在当時要撤走表示犹豫,担心美國人可能會利用苏军撤出之际發動進攻。後得到赫鲁晓夫的若发生敌对性进攻行动,苏联会提供帮助的承诺后同意苏方撤军。同时在谈判后苏军对中方人员进行了大量培训并移交了大量海陆空三军设备。[404]
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
朝鲜战争也大大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形象。英国的大卫·斯科特教授在其著作《中国站起来了:中国与国际体系》中援引众多发表于1950年代的评价。其中提到,約翰·G·斯托辛格(英语:John G. Stoessinger)称,“1950年以後,中國在美國的形象變成敵對的,威脅性的,始自朝鲜战争”;肯尼斯·杨格(英语:Kenneth Younger)称,“几乎没有疑问的是,朝鲜战争提升了红色中国在整个东南亚的声望”;美國托洛斯基主義者伊羅生总结道,朝鲜战争使人“震惊”,“帶來中国作为战士與敵人的新形象”。理查德·L·沃克称,“朝鲜战争的重要结果之一,是红色中国作为一个军事强国的声望就此建立起来”。[405][406][407][408][409]同时,朝鲜战争期间,美军一线作战部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意志亦曾赋予高度的评价。[410][页码请求]
抗美援朝纪念塔
参加朝鲜战争对于朝鲜的意义,在中国大陸包括志愿军老兵及其后代中在停战几十年后开始出现激烈争论。战后初期,朝鲜由于苏东阵营援助及千里马运动,经济发展与生活條件比韓國更为优越。20世纪80年代起,朝鲜经济开始陷入滞胀,同期韩国经济全面反超朝鲜。苏联解体後,朝鲜的經濟环境每况愈下,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加上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与朝鲜雙方关系的不稳定不时逐渐显现,朝中雙方对待此次战争认知方面的分歧在擴大。2000年(正值朝鲜苦难行军刚结束时),一批志愿军老兵參访朝鲜,回来后表示看到“他们仍然在水深火热中,很痛心。”[411]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经历过第五次战役的志愿军老兵、军事史作家刘家驹在结合自身经历和研究后认为朝鲜战争是“在斯大林的指导下,毛泽东的参与下,满足金日成吞并韩国的野心发动的战争”,是“一场为了金日成‘火中取栗’的‘侵略战争’”,“我们中国人给他挽救了半壁河山,也留下了祸根。”[412]2017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网络媒体侠客岛表示,因为金日成要统一半岛,朝鲜半岛才爆发战争。中国卷入付出几十万生命,引发中美长期对抗,中国承担了朝鲜“任性与妄动”的大部分成本。[413]
由于2018年起中美关系的恶化、萨德系统对中韩关系的造成负面影响持续,中朝关系同期回温,中方對朝鮮戰爭再度回到了反美國介入內政的立場。新华社网站2020年10月刊登的署名文章陈述:“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个有联系却有区别的概念;朝鲜战争是世界上对朝鲜半岛上发生的那场国际局部战争的称呼,抗美援朝战争则是中国对自身参加朝鲜战争的定义。对于中国来说,朝鲜战争本不应该打(这却不在中国控制能力之内),抗美援朝战争却不能不打;根据战争爆发前和战时苏、中、朝三方往来电报和一些内部文件,“深刻地说明了新中国入朝参战是反侵略和保家卫国的正义一方”(此與朝開戰無關,中國是指越過38線一事)。[414]
2020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金银纪念币1套,其中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1枚[415]。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仍健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老兵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416]。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舉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出席并发表讲话,[417]表示「抗美援朝战争」是为了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扩张」。中国共青团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也表示朝鲜战争是内战,是因为“美国的介入”而演变成国际战争。[418]
中華民國
编辑
在韓戰爆發之初,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曾於6月29日致電給麥克阿瑟,表示願意出兵三萬三千人和三十架戰鬥機支援,但受到麥克阿瑟的拒絕,時任中央日報董事長董顯光表示麥克阿瑟也曾有意接受提議,但是因為英國及大英國協軍隊不願與中華民國國軍合作而被參謀部拒絕(英國已於更早之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在《麥帥回憶錄》和《藍欽使華回憶錄》裡則透露,麥克阿瑟於7月31日曾訪台兩天,並且發現中華民國軍隊多素質不高:陸軍平均年齡超過四十歲、多用一次大戰時期的武器、且大多是文盲,難以熟悉新裝備的使用;空軍有一半左右的飛機必須待料檢修,油料和彈藥大約也只夠戰時的一兩個星期使用;海軍艦艇有半數失去作用,基隆的碼頭甚至有一艦艇改為「水上招待所」對外營業。認為中華民國政府自顧不暇,遂打消此念頭。[419]
對於當時遷移到台灣的中华民國政府而言,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國總統杜魯門派遣第七艦隊巡邏台灣海峽,以防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進攻台灣,或是中華民國國軍反攻中國大陸,这也致使台海兩岸分治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参战直接导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關係破裂,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被西方世界长期孤立;美國同时認識到當時仍在聯合國並代表「中國」保有安理會席位的中華民國对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戰略重要性,因此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日後美國主張協防台灣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5年台灣決議案》即是基於韓戰的影響。美國也因此改變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態度,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以及支持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直到七十年代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升温后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通过、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為止。但美國依舊與中華民國維持半官方關係,持續支持中華民國統治台灣至今。[420]
韓戰期間,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曾多次提議派中華民國國軍前往朝鮮半島參戰,亦曾獲得麥克阿瑟的支持,但遭到聯合國、美國和韓國李承晚反對,然而中華民國仍有進行物資援助[421][422],且因韓戰的緣故獲得美援。部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俘被遣返台灣,客觀上鼓舞了國軍作戰精神,他們抵達台灣的日期被稱為一二三自由日[423]。
後來韓戰被一些史學家稱為「國民黨的西安事變」,意思是西安事變救了共產黨,韓戰救了國民黨[424]:770[425]:263。
日本
编辑
日本应美军要求,秘密派遣掃雷艦组成的「日本特別掃海隊」参与了朝鲜战争[426][427]。
美国為了對抗共產主義的擴張,對日政策轉變為將日本變成美國的強大盟友[428][429],促成了日本再武裝化的自衛隊。駐日盟軍總司令减低了財閥解體政策的强度,事实上停止了将日本財閥完全解体的计划[428][430][431]。同时,由于美国对日本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的依赖,以及抗衡苏联及共产主义运动的需求,战前日本国内各行业的领导者被重新任用。随着逆进程政策的实施,公职追放被废除,很多二战期間的較輕战犯,服刑期縮短或假釋後都相继复出,并重返日本政商各界[432]。而日本与朝鲜战争最明显的关系是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复苏產生决定性的促進作用,奠定日本之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433]。
英國
编辑
2014年12月揭幕的倫敦韓戰紀念碑
1950年7月,英軍進入朝鮮半島,此後赴朝鮮半島服役的英國軍人共計超過9萬[434]。
10月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开始介入韓戰,這種政策受到挑戰。對外,倫敦擔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敵對會危及英國在華利益,甚至使共產陣營對香港等遠東殖民地構成威脅;對內,二戰後元氣大傷的英國因為武裝政策及軍費開銷而使國庫吃緊,衝擊民生及社會福利預算。而在韓國總統李承晚公開指責英國、加拿大、紐西蘭及澳大利亞等英聯邦派兵國「影響麥克阿瑟遭到撤職」[435],之後英國民眾對李承晚及韓國第一共和政權的腐敗、專制產生極大反感,輿論立場也逐漸轉向反戰。
工黨及艾德禮內閣的韓戰政策失去民心,黨內也因為輿論壓力及預算問題爆發分裂,這些因素使得工黨在1951年的國會大選中落敗。而選前抨擊工黨將英國拖入韓戰泥淖的保守黨,則在邱吉爾的帶領下取得執政權。邱吉爾重新上台後,迅速改變立場,推動停戰政策,使英國得以從朝鮮半島的難題抽身而出,同時在韓戰問題上不再支持美國[436]。
戰後的英國是聯合國軍組成諸國中最後一個於首都立碑紀念者,倫敦韓戰紀念碑在2013年11月奠基,2014年12月3日進行揭幕典禮[437]。
土耳其
编辑
朝鲜战争促成了土耳其于1952年加入北约[438]并对其之后与韩国的双边外交和贸易关系奠定了基础[439]
撤军问题
编辑
撤军问题其实从1951年7月双方开始谈判之前就提出。本来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想将撤军问题也纳入谈判议程,但是美国方面坚决反对。为了尽快停战,毛泽东经征求斯大林的意见后,同意将撤军问题留待停战实现后再谈判解决,而不将其作为停战的前提条件。但是1953年7月停战后,原定应在三个月内召开的高一级政治会议(解决撤军问题、统一问题、和平协议等重大问题)却未能召开。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朝鲜问题也是无果而终。1958年2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决定于当年年底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鲜。3月15日,撤军开始。10月22日,司令员杨勇、政委王平率领志愿军总部官兵撤军回国。10月26日,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440]。
美国对韩国的经济援助
编辑
从1945年到1961年间,美国与联合国向韩国提供了31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在为韩国经济提供投资融资,保持国际收支逆差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向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以重建世界经济和防止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对大韩民国的经济援助,最初是由朝鲜政府成立后不久于1948年12月10日签署的一项条约发起。
朝鲜战争爆发时,聯合國于1950年12月1日成立了一个名为联合国韩国重建局(英语:United Nations Korean Reconstruction Agency)(UNKRA)的新组织,并通过美军采购食品,向韩国平民提供了大量援助。到了1954年,援助金额已达到4.5亿美元。援助的物资和细节各不相同,包括旧衣服、面粉、毯子、床、米、盐、荞麦、卫生盒、橡胶鞋和焦糖。在美国的援助物资中的玉米麵袋,背面都用韩文写着“美国人民捐赠”。这些援助由美国国防部于1953年7月1日至1955年6月30日成立的对外活动办公室(FOA)和1955年下半年接管的国务院国际合作办公室(ICA)监督。从1953年到1961年,该援助总额为17.4亿美元,占所有援助的最大份额。在首尔成立了由韩国和美国政府的一位代表组成的联合经济委员会后,该委员会就整个经济问题与韩国政府进行了磋商,而韩国政府有义务接受委员会的建议。
韩国经济得以在战争结束后很快复苏,主要得益于美国和联合国的免费援助。1953年,经济援助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达到10%。在195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最高13%。当时,有90%的投资资金来自外国援助。战后至1960年代,韩国经济实现了4-5%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援助力量,而韩国获得的援助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多[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