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壶,盛酒器具之一,盖因此壶形同匏瓜,故名。此壶1988年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春秋时期赵卿墓中,现收藏于省博物馆。
壶,通高40.8厘米,最大腹径18.2厘米。盖有立鸮,颈粗腹圆,羽毛丰满。双目圆睁,机警敏锐,似要随时展翅出击。尖喙利爪,紧抓两条挣扎的小龙,死死不放。侧有虎形提梁,昂首张口,衔一环链,连接壶盖,长身拱曲,纹饰浅浮雕,尾卷成“S”形,似在咆哮,俯身欲跃。壶身略有侧弯,下体腹部圆肚丰满,四周环绕四层乳钉蟠虺纹,凸凹感鲜明。上体收束,光洁圆滑,壶口沿下饰一周绹索纹,浮雕精致华丽。底足圆形,刻有铭文。盖口严丝合缝,稍用力,方可旋转取下壶盖。整款器型看上去,沉稳端庄,雅致不失严肃风范,高端大气上档次,非平民百姓所用之物。此器保存完好,目前属国内同类器中造型最美。实为春秋时期反映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一尊代表性实物。给人一种高于自身价值的美感和光彩,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让我们以匏为器,领略百味人生,遥想典仪盛宴。农村熟视无睹的匏瓜,当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老熟后可剖制成器具。从植物学角度看,匏瓜为本属植物葫芦的变种。由于成熟的果实对半剖开后可以做水瓢使用,所以很多地区专门种植匏瓜做水瓢,民间也叫它“葫芦瓢”。匏壶仿匏瓜形制创意设计与加工艺术融合,给人忠于现象的感同身受。其视觉形象,也有利于欣赏者与纯植物酿酒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同时能给后世的铸工艺术大师带来启迪和教益。
匏瓜人文史世传久矣。三国时曹植在《禄神赋》中有“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勤。”精句,用以表达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据悉,匏壶还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匏瓜星”有关。匏瓜,星名,不与它星相接。《史记·天官书》有载:匏瓜有靑黑星守之。而苏轼《前赤壁赋》 有“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之句,其匏尊实乃以匏瓜制成的饮具,并非匏壶也。匏壶在明清时期发展昌盛,虽品类繁多,不乏精品,但多为陶类壶,根本无法与赵卿墓出土匏壶相提并论。春秋赵卿匏壶,举世无双,品相至上,“家国”一级文物。纵然放在国际展上,其体现的中华文明也给人文化自信的满满表达。匏壶是中国制造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原雪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