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为了否定鹘鹰,经常拿鹘鹰31001首飞时用的是和米格29类似的发动机来作为依据,然后由此推导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譬如早期推导出鹘鹰腿短等,典型的有小飞猪写过鹘鹰作战半径不超过1000公里等,我对此提出异议,具体内容见链接:https://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70660 。最近有人在我文章的评论区再次提出这个问题,这里就再把以前的观点并结合这几年透露出来的信息说说我的看法,谈谈为什么鹘鹰不是隐形米格29以及鹘鹰研制费用等问题。
先说鹘鹰为什么不是隐形米格29.
首先,鹘鹰和米格29设计思路完全不同。米格29是前线战斗机,为了能够和F-15格斗维持了很高的推重比,但是苏联的发动机和材料落后于美国,加上前线作战对航程要求低,所以内油较少,通过降低内油维持高推重比,结果是机动性提上去了但航程不高,腿短的恶名就此落下,以至于后来米格29改进型号增加内油也没扭转其腿短的说法。实际上米格29后期改进型内油航程达到1800公里以上,而歼十在2012年航展上公布的内油航程数据是1650公里。对于歼十内油航程1650公里我一开始是不信的,所以在航展期间专门去了一次珠海,现场拍摄了中航展台的大屏幕内容,后来也就不得不信了。鹘鹰设计在设计上考虑隐形需要设置了大内油,中航网站上给过内油数据是7.2吨,这比米格29的初期的3.5吨内油整整高了一倍,航程上肯定不是米格29那么低。当然如果用和米格29同样的发动机那么机动性就太差了,但网民能看出的问题航空工业也能看出,所以航空工业在把发动机分出去之前就有先进中推项目,分出去后的航空发动机集团当然更加重视发动机系列化发展,先进中推获得的投资只会更高而不是更低。
其次,鹘鹰和米格29在气动设计特点上是不同的。鹘鹰的机翼后掠角、非可调进气道和大内油都和米格29有区别,发动机也不是米格29那样宽间距布局。由于四代机的典型大内油和中推推力限制,从鹘鹰气动特点更接近F-35而不是米格29。
再次,结构设计上鹘鹰显然有别于米格29,鹘鹰用了3D打印技术和翼身一体建造技术(具体三代机和四代机结构设计差别可见孙聪写的书《现代战斗机机体结构特征分析》),我对该书的看法见链接:https://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31354 。鹘鹰结构设计方面的最新信息见《飞机设计》杂志2019年第2期《未来战斗机对结构创新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要求》,里面对一体化设计和制造对零部件的减少、结构应力的降低和减轻重量都有很好的论述,文章中的配图也是鹘鹰截面那样的配图。论文中对于维护费用降低等也有论述,对通过先进工艺和设计对降低建造成本也有论述。
综合这些,仅仅因为首飞时用了和米格29类似的发动机就认为鹘鹰就是隐形米格29显然是错误的。
我们接着看所谓研制费用。实际上我们缺少研制费用相关信息,只能简单看研制过程来做定性的探讨。
苏联在研制米格29和苏27时是计划经济,我们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关于苏27和米格29研制费用的相关信息,或许俄罗斯人自己考证一下能够得知这些信息,但显然是我们做不到的。
从研制进程来看,米格29的研制和苏27研制几乎同时开始,我记得立项时米格29更早一些,或者几乎是同期,这表明米格29和苏27是同步开展的项目,但是米格29完成的比苏27更早,原因是苏27折腾了一次推倒重来。由于米格29更早,所以米格29的研制是很难从苏27研制中继承什么东西,谈不上苏27给米格29探路,属于各花各的钱。苏27实际上的研制费用更高,因为苏27推倒重来的过程就造了20架左右去试飞,而且苏27采用了反复试错的结构设计损失了好几架试飞机,那研制费用花的更是多得一塌糊涂。可以说米格29和苏27的研制费用对鹘鹰没啥参考意义。
鹘鹰研制是晚于歼20的,鹘鹰31001实际上属于类似YF-22的作用,即展示中型机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不属于进入立项后详细设计范畴。鹘鹰进入立项后,必然会把歼20上所用的技术用上,譬如很多人知道的沈飞建造歼20后机身的事情,不能说沈飞能将该技术应用于歼20而不能用于鹘鹰。前两天央视9套播放《军工记忆之歼11战斗机》,里面谈到歼11国产化时对复合材料、座舱盖、弹射挂架、发动机的带动作用,并且明确说这些带动后的研究成果也被应用到歼10和歼20上。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中国参与歼11国产化的研究所和企业绝大多数是国企,不可能国家掏钱后让企业把技术再根据机型不同再要一笔高额费用;就是民企参与研制,其研制费用如果是国家投入他们也不可能再高价多收一次研制费。所以,鹘鹰利用歼20研制成功根本没啥阻力,肯定需要就能用,而且不会再投入更多。
鹘鹰用的先进中推的研制,同样也可以借用先进大推的技术,因为发动机集团也是国企,江和甫在2012年左右的文章《“系列核心机及派生发展”的航空发动机发展思路》中就提到:中推可以借助大推的经验来发展,这样做能够大大节省费用和时间。实际上GE公司在发展F414时候就是把YF120研发时的技术应用上去,故F414的研制很快而且费用不高。所以,先进中推研制费用比从零开始要低是必然的。
还有航电设备,譬如机载雷达,美国用于给F-16升级的AN/APG-83来源于F-35的AN/APG-81,其价格就降低很多,美空军刚签订一个单,2.62亿美元升级105架F-16。国内14所雷达用在歼十上后拓展到歼八II的改进型号上(顺便提一下,14所开始研制飞机雷达是和601所合作开始的,具体可以看《机载往事》),杨伟最近在《关于未来战斗机发展的若干讨论》中提到“有些新的技术可以迁移到前一代飞机,并带来显著效果。”所以,航电迁移使用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研制费用,那么实际投产使用费用呢?这方面我以前写过文章,链接是: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00185 。有人在我的文章评论区说“75%的价格85%的性能”,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来自于何方,也不清楚要表达什么意思,就不多说了。
再谈一下如果军队有中四的话如何使用。不知道大家是否用谷歌地图看过我国沿海和延边的军用机场,我是看过一些,典型的像福建、云南等一些地方部署了歼十,可以说歼十能够部署的地方中四就可以部署。另外结合美军对F-16的使用,基本上在韩国部署的是F-16,在日本部署的是F-15,在德国也部署F-16,这都是根据作战任务要求来部署的。现代飞机作战是体系作战,兵力调配是需要质量和数量平衡。如果军队采购了中四,必然有关于中四如何使用的考虑。
最后说一下,网民们谁干过航空?谁飞过飞机?指挥过空战?显然绝大多数网民是没有这些经验的。那么对于一种机型是怎么样,各自表达观点就行了,不要去拿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别人。在2012年有个网民在军事论坛上和我争,非得说直-20是NH-90的样子,为此和我争吵不休。我当时就这样问他:“今天你强迫我认可你的观点,如果出了的直-20不是NH-90的样子,到时说你是骗子还是我是傻子?”后来果然直-20不是NH-90的样子,这个网民改口说他没有想到中国只能仿制黑鹰如何如何,但是采访直升机研究所研究员的文章中写的可不是仿制,因为材料、发动机、旋翼系统、飞控系统都有很大差异,与黑鹰相似的就是总体布局,而这种相似性在C919、波音737、空客320上很多,因为设计目标类似在设计上趋同并不是意外。
同样,今天我也把同样的话放在这里:“今天你强迫我认可你的观点,如果军队采购了中四(鹘鹰改型),到时说你是骗子还是我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