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化是摄影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手法,控制虚化也是摄影师的基本功。
我们知道,光圈不仅可以控制进光量,也能控制景深范围,也就是清晰范围。其中,越是靠近焦点位置,景物越清晰,越是远离焦点就越模糊。模糊程度就是虚化的程度。
虚化对照片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也就有了“刀锐奶毒”的说法,也就是追求焦点范围内如同刀削般锐利,焦外如同奶油一般丝滑的虚化。
虚化最常见的作用就是保持画面简洁。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如果主体的背景很杂乱,而且避无可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选择将背景虚化掉。这样就可以简化画面,避免杂乱的背景分散视线,突出主体。
有时候我们并不想将背景完全虚化掉,而是希望展现一定的环境信息,同时又不想让背景影响到主体。比如外出旅游拍照留念。这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景深来实现。
通常背景是用来交代环境信息的,如果环境信息太过写实,往往起不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虚化则可以让画面虚实结合,主体部分清晰,背景虚化,这样虚中有实,不能能让画面更有层次,而且能营造梦幻的氛围。
除了常见的背景虚化,前景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虚化。虚化掉的前景往往只是主体的陪衬,所以我们不需要清晰地展现它的细节,只需要有个模糊的轮廓即可。
虚化掉的前景可以交代环境的空间关系,让画面层次更加分明。同时还能引导视线,增加画面的可读性,让画面更丰富,更耐看。
最重要的是,虚化更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我们人眼在观察景物的时候,跟相机一样也有景深范围。当我们目光落在主体上的时候,周围的景物自然就不那么清晰了,背景也变得模糊。这是人眼的视觉特性。
我们在拍照的时候,如果最大程度地还原眼睛所看到的画面,给画面适当加上一定的虚化,因为符合人眼视觉习惯,所以画面看起来就会舒服很多。
当然,在使用虚化的时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选择,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适合虚化。虚化的前提是背景或前景距离主体有一定的距离,而且距离越远虚化效果越明显,同时相机离主体略近一些。
通常来说,虚化效果跟距离和光圈、焦段有关系。其中光圈影响最大,所以通常我们更多使用光圈来控制虚化。光圈越大,景深范围越小,此时背景和主体的景深对比越大,所以虚化的效果就更明显。
如果虚化的时候光圈不够大,或者已经是最大光圈了,效果还是不理想,就可以使用更长的焦段来弥补。俗话说,光圈不够,焦段来凑。说的就是用更长的焦段来达到类似于大光圈的虚化效果。
最后留给大家一个问题来思考,光圈和焦段都能达到虚化效果,那二者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