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碌带你了解口罩的前世今生

骨碌带你了解口罩的前世今生

原创 儿博馆 上海儿童博物馆

口罩小史

疫情期间,口罩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小小的口罩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口罩因何诞生,又是怎样走进我们的生活?今天,骨碌就带你去看看口罩的历史。

口罩的前身

最早的类口罩物诞生于宗教祭祀中。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有一个叫拜火教的教派,认为火是圣洁的,凡人的气息是不干净的。因此,在祭祀仪式中,拜火教祭司需要戴上面罩防止飞沫玷污圣火。我们可以从唐代的波斯拜火教徒俑一窥究竟。

唐拜火教俑

13世纪初,中国元代宫廷有用一种口罩来抵抗粉尘和口气的习惯,这种用黄金和真丝制成的面罩是贵族的专属。《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也成了世界上最早对口罩进行的文字记载。

《番骑图》里的元代口罩

无论是拜火教徒的祭祀,还是元代宫廷的献食,我们不难发现,古人早已有了戴口罩可以抵挡飞沫的概念,口罩成为保持卫生与干净的物品。

口罩与医用防护

在我们的印象中,口罩是医护人员的象征,可以预防病毒传染。这一联系可以追溯到中世界的欧洲。14世纪中叶,一场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席卷整个欧洲,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此灾难。

油画中的欧洲黑死病

直到17世纪,医师们认为疾病来自于空气中的“瘴气”,于是发明一种奇特的“鸟嘴面罩”。这种面具遮盖整个脸,头部是高顶大檐帽,眼镶有红色镜片。鸟喙里塞满香料和草药,洒上香水,用来隔绝有毒的空气,减少异味。鸟嘴面罩的设计初步有了防止感染、过滤空气的概念。至此,口罩正式踏上“抗疫”的战场。

鸟嘴医生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为戴口罩找到了更科学的解释——抵挡飞沫中的细菌。19世纪后半叶,欧洲的医生们发现戴上口罩可以大大降低手术中因飞沫传播造成的感染,于是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戴上口罩。1897年,奥地利帝国的波兰医生Jan Mikulicz-Radecki发明了一种“一块纱布+两根绳”形态的口罩,米库里兹氏口罩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医用口罩。

米库里兹氏口罩

口罩的普及

口罩最初只是医护人员的专利,用于防止手术中的飞沫传播细菌,而第一次走进百姓的生活,则是因为一场发生在中国的疫情。

1910年,东北三省爆发了大规模的肺鼠疫,时任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的伍连德博士设计了一款双层纱布口罩,这种口罩成本低廉,制作简单。在伍连德博士的号召下,民众们纷纷佩戴上口罩,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东北鼠疫期间人们戴着“伍氏口罩”

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这场疫情传染之广,时间之长,夺走的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数还多。欧洲各国意识到佩戴口罩的重要性,“伍氏口罩”在西方流行,得到了大规模的生产,帮助减少流感的传播。

这两次疫情让人们在戴口罩预防传染病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口罩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用品,走进千家万户。

红十字会在流感中派发口罩

现代口罩

早期的医用口罩以棉布和纱布为主,需要及时清洗消毒,抵御细菌的作用也有限。随着科技与医学的发展,人们研究出过滤效果更好、更贴合脸部的复合材料。其中“熔喷布”工艺是现代口罩的核心技术,如果将一枚口罩拆开,中间的过滤夹层就是熔喷布。

在这次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N95口罩在原有的工艺上进行改良,可过滤更细小的微粒。N95是一种国际审查标准,“N“代表不可过滤油性颗粒(not resistant to oil),“95”代表过滤效果,数字越大,防护效果越好。

由于环境污染与疫情变化,口罩逐渐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在现代工业下生产出的口罩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兼具美观与实用性,在抵挡粉尘与细菌的同时,为生活带来一份生趣。

结语

进入21世纪,人类依旧经历着疫情的考验,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再到2019年末的新型冠状病毒,小小的口罩在大规模的传染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学的进步带来治疗手段的提高,但是面对变幻莫测的病毒,口罩始终是预防传染、保护自身的首选。

小朋友们,骨碌真的好想你们!我和你们一样期待儿博里精彩的活动和有趣的展览,希望咱们早日见面!对了,防疫不松懈,记得佩戴好口罩哦~

原标题:《骨碌带你了解口罩的前世今生》

阅读原文

相关推荐

莫斯科骡子 鸡尾酒

莫斯科骡子 鸡尾酒

📅 08-24 👁️ 6360
文件的权限-

文件的权限-

📅 09-24 👁️ 8886
打电话黑屏怎么设置

打电话黑屏怎么设置

📅 08-28 👁️ 5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