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入门】“搨本”、“拓本”与“打本”

【碑帖入门】“搨本”、“拓本”与“打本”

《说文》无“搨”字。《大广益会玉篇》:“搨,他蜡切,拹搨也。又都盍切,手打也。”制作搨本一般是采用双钩填墨的方法,而《玉篇》里的解释,不能说明为什么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复制品叫作“搨本”,但却与以纸覆于石上椎拓文字的方法有接近的地方。我们推测,很可能在最初的时候,以纸覆于石上椎拓文字所得的复制品,就叫“搨本”。后来有了双钩填墨的复制工艺,而民间又造出“拓”字,有了“拓本”之称,则“搨本”便成为专名,专指双钩填墨之本了。

搨书的技术起源较早,至迟在南朝初期就有。刘宋虞龢《论书表》:“及泰始开运……繇是搨书,悉用薄纸,厚薄不均,辄好绉起。范晔装治,卷帖不胜,犹谓不精。”“泰始”是刘宋明帝年号。《法书要录》里保存的梁武帝与陶弘景的书信里,即有“摹搨”之说。“摹搨”又可简称为“摹”,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论临摹二法”条谓:

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搨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牖景而摹之,又谓之响搨焉。临之与摹,二者迥殊,不可乱也。

这里提到的“响拓”,唐人一般用硬黄纸,即把黄蜡用热熨斗均匀地涂布在纸面上,使纸面光亮、透明,便于钩摹原迹。传世的赫赫名迹神龙本《兰亭序》、《万岁通天帖》等,都是以硬黄纸双钩填墨的“搨本”。

摹搨一般用双钩,而梁代亦有单钩之法。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陶隐居与梁武帝第三启”云:

二卷中有杂迹,谨疏注如别,恐未允衷。并窃所摹者,亦以上呈。近十余日情虑悚悸,无宁涉事,遂至淹替,不宜复待。填毕,余条并非用摹搨,惟叔夜、威辇二篇是经生体式,追以单郭为恨。

这里提及的“填毕”,当是陶隐居(即陶弘景)双钩廓填从梁武帝处所借观的前代法书。而文中“余条并非用摹搨,惟叔夜、威辇二篇是经生体式,追以单郭为恨”,大可寻思。“单郭”当即“单廓”,用单线条钩摹出笔划。与双钩填廓相比,这种方法制作的法书复制品质量要差得多。因此陶隐居“追以单郭为恨”。

按照前人的记载,“搨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双钩,一类是在双钩之后再填墨。填墨时,墨色的浓淡要与原作尽量逼近,所以是很麻烦的事。有些人为了省事,干脆就把填墨的工序省略了。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跋章草急就补亡后”条提到自己看到了一本有阙字的张伯英本《急就章》,就是“唐人摹而弗填者”,“陶隐居谓之填郭书,近世谓之双钩书。”

不但法书有“搨本”,名画亦有“搨本”,以摹搨之法复制。 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搨写”条谓:

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自注:顾恺之有摹搨妙法)。古时好搨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亦有御府搨本,谓之官搨。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搨写不辍。承平之时,此道甚行。艰难之后,斯事渐废。故有非常好本搨得之者,所宜宝之。既可希其真踪,又得留为证验。

从这条资料来看,最迟至顾恺之生活的东晋时代,就有摹搨名画的工艺了。

宋人尚知“搨本”与“拓本”的区别。如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记石经与今文不同”条,谈到石经因为年代久远,风雨剥摧,裂为小块,而黄伯思留意收藏,“予皆得其拓本”;同卷“周史伯硕父鼎说”条谈到青铜器铭文的拓本,都是用“拓本”而不用“搨本”。而同书卷上“论书六条”条第六,“世言其搨本与真迹同”,则用“搨本”而不用“拓本”。

又有可附论者。拓石与印刷都是复制技术,或从碑石,或从雕版,都可以复制出许多份作品,两者在方法和原理上非常相似。因为椎拓技术的应用关系到印刷技术的发明,研究印刷技术史和书籍史的学者,常常要探讨“拓本”出现的时代问题。学者一般依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推测在梁代即有拓本,甚或上推至晋代即有拓本。按《隋书·经籍志》:

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太半。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征,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以备小学。

度其文意,并未明言梁代即有拓本,所谓“相承传拓之本”未必出于梁代。今据可靠文献查考,则梁代并无椎拓技术。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第四启》云:

世论咸云,江东无复钟迹,常以叹息。比日伫望中原廓清,太丘之碑,可就摹采。

《陈太丘碑》文出蔡邕,书丹者不传。而度陶弘景文意,则书出钟繇手笔,当是后来补树者。陶弘景所说的“太丘之碑,可就摹采”,无疑是指传真钟繇书迹而言。如果梁时有椎拓技术,则梁武帝、陶弘景自可遣使渡江椎拓。综合此条资料并俗体会意“拓”字出现的历史时代,椎拓技术的出现应该在梁后隋前。

书画纵横网编辑整理

END

请点击“原文阅读”浏览完整组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